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毗邻而居,睦邻友好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几千年前。加之两国同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思想文化和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传入朝鲜半岛后逐渐融入其民族语言,形成独特的汉字词,占到韩国语词汇的60%以上。这些汉字词在词形和词义等方面都与其同源的汉语词汇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为两国人民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以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工作增添了不少便利。但汉字在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汉字词逐渐融入韩国语语言系统,但由于各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其中很多汉字词在词形、词义和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词汇含义和使用规则都与其前身的汉语词汇存在一定差异,这又会对两国语言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一定障碍。出于这个原因,许多语言学习者在对汉字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习惯性思维的干扰,望文生义,造成理解和转换上的偏误。因此,汉字词的翻译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更为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论文选取新华网韩文版政治模块2017年7月1日至8月10日刊载的共180篇韩文报道为研究对象,在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语义(译语词汇与源语词汇之间的关系不对等)、语法(译语词汇与译语语句中其他词汇间的关系不匹配)和语用(译语词汇与译语使用者间的关系不和谐)三个方面对译文文本中出现的主要误译现象展开探讨,并分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现象的主要原因。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减少和避免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的误译现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便能够理论指导实践,为中韩两国语言学习者和翻译人员提供帮助,促进译员素质和译本质量的提高,优化外国读者的阅读体验,进而推动中文作品外译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文化影响力。本论文共从五个部分展开记述。第一部分是绪论,本文首先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价值进行了记述,继而梳理了有关韩国语汉字词的一些先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翻译理论的综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等值”一词在翻译理论中的引用以及国内外各翻译学家对“翻译等值理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继而对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详细论述,并阐释了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施可能性、普遍适用性及实践指导意义,为下文案例分析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引用真实案例对中译韩文本中出现的汉字词误译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在前文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新华网韩文报道中的汉字词翻译情况进行考察,将译文文本中出现的主要误译现象归纳为语义误译、语法误译和语用误译三种类型,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各类误译形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部分作为第三部分的延续,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中韩翻译中出现的汉字词误译现象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该部分以“动态对等理论”中提出的翻译标准作为蓝本,将汉字词置于系统翻译理论的框架之下对中韩翻译中涉及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出现的误译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对论文写作过程实施回顾与省察。本论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考察新华网韩文报道中的的各类汉字词误译案例,对中韩翻译中的汉字词误译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并加以原因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减少和避免此类误译现象的产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中韩两国语言学习者和翻译人员提供帮助,促进译员素质和译本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