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茶发花”工艺微生物类群及其对茶叶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茯砖茶是中国众多茶类品种中的一枚瑰宝,历来是边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因其独特的“发花”工序,造就了茯砖茶特有的品质风味和保健功能,使得其广受消费者青睐。但是传统茯砖茶有些缺陷,例如产品结构单一、加工工艺繁琐、产品质量不可控、饮用不方便,这些不足制约着茯砖茶产业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产生了“散茶发花”这一新型工艺。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散茶发花”技术进行工艺放大,并对发花过程中的微生物类群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发花茶叶中六种酶活性及其生化成分的变化。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散茶发花”工艺的中试放大。采用一品茯砖茶原料、大宗绿茶原料作为“散茶发花”加工原料,对散茶发花工艺进行改良并放大,在考察了16个不同条件组合下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和感官审评结果后得出,以一品茯原料发花的最佳工艺为茶坯含水量28%、培养温度23-26℃、相对湿度70%。以绿茶原料发花最佳工艺为茶坯含水量24%、培养温度23-26℃、相对湿度70%。发花茶叶量能做到一品茯3kg、绿茶2.5kg。2、“散茶发花”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的系统鉴定。对分离出的九株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结果为:一株冠突散囊菌、一株黑曲霉、一株塔宾曲霉、五株青霉菌、一株枝孢菌。3、“散茶发花”过程微生物酶活性变化研究。分析了中试散茶发花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蛋白酶以及单宁酶共六种酶的活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都是由低到高的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变化呈高度相关。4、“散茶发花”加工过程生化成分变化研究。采用一品茯砖茶原料、大宗绿茶原料作为“散茶发花”加工原料,考察了发花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花过程中,两种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等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没食子酸的含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香气组分中几乎所有的醇类化合物和亚麻酸甲酯、棕榈酸等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都随“散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1-辛烯-3-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芳樟醇氧化物Ⅱ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散茯茶的特征香气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简要叙述了输液泵分析仪对输液泵/注射泵性能检测的重要性,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输液泵分析仪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随着输液/注射泵在临床医学的广泛应用及军队医疗系统
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的概念与分类,阐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前景,对典型的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外骨骼人机智能系统中的拟人化机械结
文章从工业设计学科的特点和设计教育的问题出发,探索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设计教育和设计师的终身学习机制,分析了设计师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设计师终身学习机制
本研究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上限,对当代中国60年来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课堂实践、理论研讨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等逐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梳理与分析,以期做出客观的评
从讨论几何学中的对称概念出发 ,简述了对称性的广义概念、对称性与物理守恒律的关系、相对论的对称性实质 ,并举例说明了对称性分析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日本一个多世纪的对外思想的主流意识。多数学者甚至认为,《脱亚论》不但一出笼就受到追捧,而且是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的最主要依据。本文
介绍了PET、CT与MRI成像原理,通过对3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分析了3种检查对临床的作用。
目的:设计实施了一套基于HIS、RIS的排队叫号系统。方法:分析就诊、取药、检查各环节的数据流和事务处理过程,在优化门诊流程的基础上,配套开发了与HIS、RIS紧密耦合的排队叫
以昆明市为例,采取典型抽样的方式对建成区行道树进行了全面的群落调查,分析了行道树的数量特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昆明市建城区行道树布局与管理
笔者到某地进行调研时,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投诉:某用户反映在大街上打电话时,信号中断了好几次。随后他打电话向运营商投诉,运营商在接到投诉后展开调查,发现该客户确实在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