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影响下,自然灾害频发的态势日益严重,对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态势,防灾减灾任务需求更为紧迫。鉴于脆弱性分析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一个新的思路,并已成为分析人地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有效工具,结合自然灾害的二重属性特征,本研究侧重于其人为因素——社会脆弱性的探讨,并沿用地理学多空间尺度的视角,尝试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及多尺度评估模型进行探索研究,并选取京津冀地区为案例,以期为我国区域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架构。在回顾国内外自然灾害脆弱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借鉴国内外经典的脆弱性评估理论模型,从地理学多空间尺度的研究视角,构建了我国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分析框架,并在对目前主流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归纳汇总的基础上,架构了多空间尺度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方法体系。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结合前述的理论方法体系,对京津冀地区展开了多空间尺度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从省域、县域和公里网格三个空间尺度层面利用“投入-产出”的DEA效率模型,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及脆弱性曲线方法对研究区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辨识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自然灾害脆弱性格局和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包含多种组成部分。结合相关学者的讨论,本研究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区域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由于自身内部结构、功能布局等因素导致的系统自身面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及缺乏应对能力,在自然灾害的影响胁迫之下,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易于造成损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表现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受自然灾害影响、威胁的程度。 (2)京津冀地区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空间格局。从省域尺度上来讲,三地区的脆弱性评估值为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从脆弱性水平划分来讲,北京属于轻度脆弱,而河北和天津属于中度脆弱水平。县域尺度来讲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水平的分布格局与呈现出明显的“东北-西南”格局;而在公里网格单元,则表现出人口和产业高密集区的西南平原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脆弱性水平,与区情基本符合,评估效果较好。 (3)不同空间尺度层面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主导因素不同。省域尺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水平是决定宏观尺度的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县域尺度,社会公平因子的权重影响系数最高,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中自身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则成为决定脆弱性水平的关键;公里网格单元,受资源条件制约及区域开发建设的不合理扩张,而造成对区域内部自然灾害危险地带的占用,成为提升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直接原因。 (4)京津冀地区未来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问题。从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变动来看,随着区域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递增趋势。此外,从县域尺度的社会脆弱性等级及数量水平来看,虽然区域内极端社会脆弱性分异现象不是十分严重,较高和较低社会脆弱性水平单元数量相对较少,共占区域总单元数量的10.86%,且脆弱性水平低的单元数量要略高于脆弱性水平高的地区,但处于较强脆弱性单元的数量占到24.81%,一旦这些区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无疑会对区域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未来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减弱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任务。 最后本研究基于地理学多空间尺度视角,解释了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层面的社会脆弱性格局及主要脆弱性动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脆弱性调控策略,为未来区域有效的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