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界中重金属和氮磷污染广受关注,己经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比,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具有污水处理和能源同步回收的优势,因此在水处理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MES阴阳极间的电势差作为驱动力,使水中的污染物离子发生定向迁移从而将污染物离子从水中分离出来,是目前MES在水处理领域的一个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电化学强化的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物原位去除机理研究”(5140815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4“城市污水生态处理强化技术与系统构建”(2016YFC04011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重金属和氮磷污染广受关注,己经成为威胁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与传统的水处理技术相比,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MES)具有污水处理和能源同步回收的优势,因此在水处理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MES阴阳极间的电势差作为驱动力,使水中的污染物离子发生定向迁移从而将污染物离子从水中分离出来,是目前MES在水处理领域的一个新思路。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型MES系统,以阳极产电微生物作用下的有机物降解与电子传递过程作为驱动力,实现水中重金属和氮磷离子的低能耗、高效去除。通过考察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系统效能优化运行条件,并解析污染物去除路径,为MES技术在去除水中低浓度无机污染物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设计了一种新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利用阴阳极间电势差驱动水中的Cu(Ⅱ)和Cd(Ⅱ)定向迁移到阴极室中,并分别以单质和氢氧化物沉淀的形式实现Cu(Ⅱ)和Cd(Ⅱ)在阴极室的最终去除。首先,利用微生物电化学重金属电沉积系统(MEMES)对水中的Cu(Ⅱ)和Cd(Ⅱ)进行去除。0.8 V的外电压下,系统的最大输出电流密度为1.42±0.01 A/m2,阴极电位达到了-0.70 V,运行6 h后Cu(Ⅱ)和Cd(Ⅱ)的浓度从1.0mg/L降低到0.01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8±1.0%和98.2±1.1%。通过电化学分析证明,Cu(Ⅱ)和Cd(Ⅱ)的电沉积产物促进了阴极电化学催化活性的提高,并显著降低了阴极内阻(91%),系统中Cu(Ⅱ)还原产物为单质铜和少量的Cu2O,Cd(Ⅱ)的还原产物为单质镉。随后,在无需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电化学重金属沉淀系统(MEMPS)实现水中的Cu(Ⅱ)和Cd(Ⅱ)以氢氧化物沉淀的形式去除。在20Ω外阻下,MEMPS系统的最大输出电流密度为1.43±0.03 A/m2,Cu(Ⅱ)和Cd(Ⅱ)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8.6%。连续运行20个周期,系统性能基本保持不变,Cu(Ⅱ)和Cd(Ⅱ)的去除率均在97.5%以上,阴极内阻基本不变,证明系统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性。对使用后的阴极电极进行形貌表征和元素分析,证实了Cu(Ⅱ)和Cd(Ⅱ)是以形成Cu(OH)2和Cd(OH)2沉淀的形式去除的。通过将小球藻接种于阴极,构建了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MES),利用系统自生电场驱动水中的氮磷离子向系统内部腔室的定向迁移,并通过细菌与小球藻的协同作用实现氮磷离子的最终去除。利用小球藻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作为阴极电子受体,提高了系统的电流输出水平,MMES系统的最大电流密度达到了2.0 A/m2,比阴极机械曝气的对照系统(1.4 A/m2)高出42.9%,MMES系统对NH4+-N、NO3–-N和TP的去除率高达91.8±2.6%、90.6±2.1%和94.4±1.2%。提高水中氮磷初始浓度后,MMES系统依旧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效果,对NH4+-N、NO3–-N和TP的去除率保持在86%以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MMES系统的阳极样品中存在大量的电化学活性菌(Geoalkalibacter)和反硝化菌(Thauera),阴极的生物样品中占优势的细菌主要为具有硝化和反硝化功能的菌属,包括Thauera、Paracoccus、Azoarcus和Labrenzia等。通过物质衡算表明,氮磷离子进入系统后,84.2%的NO3–-N在阳极室内通过异养反硝化作用去除,而NH4+-N和TP的去除主要依赖于阴极室内小球藻的吸收作用(分别是69.3%和76.0%)。利用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MES)实现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氮磷的同步去除。通过将小球藻接种于阴极室,利用小球藻的光合作用释放充足的氧气作为电子受体,显著提高了系统的输出电流密度(13.9±0.3 A/m3),比机械曝气的对照系统(10.4±0.2 A/m3)高出了33.7%。MMES系统对Cu(Ⅱ)、Cd(Ⅱ)、NH4+-N、NO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0±0.2%、99.0±0.3%、89.8±1.3%、85.0±0.6%和87.2±1.1%。阴极室内小球藻受到重金属和高溶解氧的胁迫作用后,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提高了3.4倍,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也随之提高以维持小球藻的活性。运行结束后收集阴极室的小球藻,其表面有固体沉淀物附着,主要成分是Cu(OH)2和Cd(OH)2,同时对小球藻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发现,小球藻的C―O键和≡C―H键发生了偏移,这说明重金属的去除过程包括阴极氢氧化物沉淀和小球藻吸附作用,氮磷的去除则是细菌(主要是氮转化相关的细菌)和小球藻的共同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生物医学数据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在疾病相关标志物的研究中,疾病相似程度的量化以及疾病相关标志物的识别对解释疾病的致病机理和预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由于疾病相关数据具有多样性和异构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方法高效地对疾病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及挖掘充满着挑战。本文针对疾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挖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基于功能网络融合的疾病相似度计算方
现代军事行动中,无人直升机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无人直升机执行任务的复杂化和在任务中角色的多样化,移动平台自主降落这一能力要求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以移动平台自主降落为目标,研究了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方法。包括低成本的姿态估计方法,制导方法和姿态控制方法这三大部分。对直升机动力学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包含旋翼挥舞运动的非线性直升机动力学模型,明确了主旋翼和尾旋翼产生的控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特别是水污染。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共识,废水中污染物(C、N和P)的高效去除与循环利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好氧颗粒污泥(AGS)具有污泥浓度高、耐受负荷范围广、污泥产量低、沉降性能好、占地面积小等优势而备受关注。但是,好氧颗粒污泥连续流(AGS-CF)工艺启动困难且长期运行易失稳难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克服以上难题并探寻稳定的同步脱氮除磷AGS-CF工艺,
近十年来,国内航运需求激增、各个航空公司竞争激烈,安全、经济地保障民航发动机的运行成为重要课题。在民航发动机维护过程中,水洗等日常维护操作根据发动机气路性能下降的阈值确定维护时间。如果日常维护过于频繁,会提高发动机的维护成本;如果日常维护周期较长,发动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实现高效经济的日常维护,需要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精准的短期预测。在发动机的长期运行中,准确的维修计划和备发计划是经济性和安全运
锂离子电池产品在贮存和运输期间,通过预先放电至无电量的零伏,可免于热失控的安全风险。电池在零伏存储(Zero-volt storage)期间,偏高的零电压电极电位(Zero-volt crossing potential,ZCP)会造成负极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film,SEI膜)氧化分解和负极铜集流体腐蚀溶解,导致电池容量下降甚至完全失效。本论
光催化和电催化在环境和能源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光催化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污染物降解方式,而电催化可将电能转化为氢气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存储和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效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无毒环保的高效光催化材料,但禁带宽度大和量子效率低的固有缺陷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另外,TiO2的导电性差,电催化活性不高,限制了其在电催化领域的应
蓝宝石材料具有独特的晶格结构、良好的光学性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损。因此,蓝宝石材料在国防,半导体,生物医学和光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对蓝宝石元件的制造提出了极高的表面及亚表面质量要求,如蓝宝石整流罩要求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无表面/亚表面损伤。蓝宝石是一种典型的硬脆材料,尤其是蓝宝石硬度很大,仅次于金刚石,这使得蓝宝石元件的超精密制造极具挑战性。本文聚焦于蓝宝石的超
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安全型锂二次电池成为研究热点。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锂金属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与商用液态电解液结合使用会引起严重的安全隐患。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好的固态电解质,却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和界面接触较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制备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离子液体凝胶聚合物电解质(ILGPE),并探讨ILGPE与电极的界面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ILGPE的机械强度,将T
动态无线供电(Dynamic wireless power supply,DWPS)技术可以让电动汽车在行进过程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补充电能,对于解决电池及其充电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降低行车过程引发的互感波动程度,正交接收端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保证行车过程中供电功率传输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无通讯介入闭环反馈的接收端控制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基于双极型发射线圈的动态无线供电系统,围绕行车供
高速电主轴是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重点研发的高性能功能部件。JB/T 10801-2007指出在工作转速内测量电主轴振动,但GB/T 24610-2019中,单套轴承振动测量的默认转速为1 800 r/min,它远远低于电主轴的工作转速。转速引起的轴承非线性特性使得1 800 r/min的轴承振动测量和表征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和表征高转速下的轴承振动情况。因此涵盖低、中、高转速段的单套球轴承振动特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