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西南部建昌药王庙一带,处于燕山造山带的冀北-冀东地区近EW向构造带与辽西地区NE向构造带的转折部位的东端,这就涉及到古亚洲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虽然前人对于这两种构造体系之间相互叠加、转换的过程和方式已经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依然缺少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一些关键区域的详细构造变形解析,对于研究区及周围的变形研究工作非常有限,因此,有必要对研究区进行构造变形方面的研究,从而为讨论两种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提供区域研究的基础。我们在研究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相应的室内数据分析与研究,确定了研究区中生代时期发育的主要构造形迹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结合了变形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和古构造应力场方面的分析,将研究区主要构造变形的形成序列划分如下:D1、近EW向展布的断裂和褶皱构造近EW向构造,是研究区内第一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上盘指向南的逆冲以及一系列近EW向展布的褶皱构造。这期构造的形成时代在早侏罗世之前,处于近SN向的挤压应力场中。D2、NE向逆冲断层及褶皱构造这期NE向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这一时期,在NW-SE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NE走向、逆冲指向SE的逆冲断层以及相关褶皱构造,在研究区内以韩家屯-前营子断层及吴家屯背斜为代表。在此之后,沿韩家屯-前营子断层的主断层面,断层在NW-SE向伸展应力场和NE-SW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先后发生了伸展活动和右行走滑运动。D3、NNE向左行走滑构造系统第三期构造是NNE向左行走滑构造系统,以发育于药王庙南部的大规模左行走滑构造系统为代表,多条左行走滑断层在平面上呈左行左阶的排列组合型式,形成时代在晚白垩世时期。它的形成与区域上的郯庐断裂系具有一致性,受到区域上NW-SE向挤压应力场的影响,表明与太平洋板块向NW-NNW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