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变动和多期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藏形成之后经历了后期的调整、改造与破坏,导致油气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而东部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高、资源探明率高、潜在圈闭小,油气藏分布的预测难度增大。因此,传统的油气地质理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难度越来越大的油气勘探,急需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来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民屯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的地质与统计分析,阐明了烃源灶(S)、沉积相(D)、区域盖层(C)、古隆起(M)、断裂带(F)和低势区(P)6个功能要素的控油气特征、控油气临界条件、控油气分布范围、控油气成藏概率和控油气成藏模式,完善和发展了“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表征方法。烃源灶、沉积相、区域盖层、古隆起、断裂带和低势区6个功能要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形式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在主成藏期时(T),区域盖层、沉积相、古隆起和烃源灶的组合控制着构造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成藏模式可以表征为T-CDMS;区域盖层、沉积相、低势区和烃源灶的组合控制着岩性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成藏模式可以表征为T-CDPS;区域盖层、烃源灶、古隆起和断裂带的组合控制着潜山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成藏模式可以表征为T-CSMF。在上述3种成藏模式中,每一种模式中的4个功能要素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的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与复合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的范围,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同时联合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应用“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了大民屯凹陷构造类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11个,岩性类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10个和潜山类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5个,为大民屯凹陷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统计表明,大民屯凹陷已发现古近系构造油气藏37个,其中73%分布在预测的构造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中;已发现古近系岩性油气藏57个,其中超过85%分布在预测的岩性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中;已发现前古近系潜山油气藏82个,其中72%分布在预测的潜山油气藏最有利成藏区带中。应用结果表明,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构造类、岩性类和潜山类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带是可行的和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