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中的概念隐喻化机制——以《经济学家》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家讨论的焦点。传统意义上的隐喻研究总是将隐喻限定在文体学和修辞学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关注和研究隐喻。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学家》杂志中存在的概念隐喻机制来分析和揭示经济学家用具体事物来解释复杂经济现象的思维过程。 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发表了他们的跨时代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它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概念隐喻在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经济现象的一种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经济学家》进行分析发现经济类文本中使用的概念隐喻非常广泛,从而形成了如经济是生物体,经济是战争,经济是机械运动过程,经济是旅途,经济是容器,经济是大厦和经济是植物等一系列的概念隐喻化机制。经济领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概念隐喻机制的丰富多彩。对经济类文本中的隐喻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对隐喻这一认知现象作更加深入的理解。经济的运行及其发展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研究隐喻现象对于提高思维能力,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经济现象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经济类语篇的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第二语言教学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荣膺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书评奖和普利策文学奖。他的第五部小说《血色子午线》是一部实验性小说,打破传统的西部小说模式,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