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欧洲债务危机的愈演愈烈,国债的发行与管理再一次成为了经济学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国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在南美国家的债务危机,90年代发生在俄罗斯以及亚洲的金融危机,都与国债危机有关。而美国2011年爆发的债务上限危机,更显示出了国债的巨大经济能量。由此可见,只有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国债,才能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财政和货币的风险,甚至是经济的崩溃,这一切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本文针对政府债务这一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债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相关度,国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和定量关系,国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并做出实证分析,然后参照国际通用的评价国债风险的指标做出风险研究,对我国国债的风险给出综合判断,对于深刻认识国债的本质,规避国债的风险,科学合理地制定国债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的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分析了主要的结论和观点。然后对有关国债与宏观经济的理论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相对指标体系,应用这些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评价,分析了国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作用,为接下来的实证检验打下基础。随着国债的发行,关于国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理论上形成了各种派别和观点,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至今仍没能达成统一的认识来解释和明确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理论观点的多元化,选择任何一种理论形式或观点进行实证检验都有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结论。因此,本文以先验未知的态度来研究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的衡量方式选择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CPI、PPI、财政收入等变量,尽可能保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准确的测度。然后对研究对象相关的变量进行两两分析,首先从直观图形着手,运用H-P滤波法去除趋势后,计算各变量的偏离趋势百分比,对比国债规模代替变量与宏观经济效应代替变量之间的偏离趋势图,从图形得到的定量关系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做好准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进行因果关系,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逻辑顺序,以识别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顺序后,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并在向量自回归(VAR)框架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最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特征,以量化各变量之间影响程度的大小。在研究的过程中从直观图形开始,然后建立计量模型,从短期变动到长期均衡,曲面地综合考察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利用实证检验分别研究了国债与经济增长效应、国债与通货膨胀效应以及国债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以此保证了实证分析结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鉴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国债对宏观及经济的影响后,采用国际通用的警戒指标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风险和预警研究,得出了我国国债规模是安全的结论。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国债规模波动比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更加剧烈,而且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债发行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能挤出了私人投资,冲击到CPI和PPI,另外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对于弥补财政赤字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1994年中央财政预算制度变更之前,我国国债发行数量较少,而且因为国债的挤出效应,使国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大打折扣。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大大增加,与1994年之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比,1994年之后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提高,但发行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财政赤字,仍然未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第三,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对GDP的影响在大多数方程中都是负向的,说明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的增长将导致GDP的下降,反映了国债对经济的挤出效应;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增加国债发行,一方面会挤出私人投资从而引起投资品价格上升,而且国债发行会刺激经济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国债发行占用货币资金造成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下跌。而且我国国债与CPI、PPI之间存在关系断裂的特点,即在1994年之前,国债发行量较少,对宏观经济影响甚微,更不会冲击到物价;但在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快速上升,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两者不仅具有的短期关系,而且还形成了长期均衡关系。从财政收入和我国国债的长期关系与短期波动方程来看,我国国债规模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不论是在1994年财政预算变革前,还是在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等其他变量都存在长期关系,而且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充分说明了国债的挤出效应,国债的发行挤出私人投资,总产出下降,从而使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大比例的税收收入下降,最终造成了财政收入下降。第四,从1990年开始到2003年我国的国债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顶峰,但一直都没有超过警戒水平;从2004年之后,国债综合风险有了明显下降,2009年又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反弹,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国债的综合风险程度并不是很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特征及相关关系。从我国宏观经济的三个不同角度,即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财政收入,通过H-P滤波法,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了我国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特征及相关关系。结论是:我国国债规模的波动较宏观经济波动更加剧烈,而且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债余额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很强的Granger因果关系;国债对于弥补财政赤字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从长期和短期角度、分阶段研究了我国国债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利用Chow检验方法计算得出国债与宏观经济变量的计量模型在1994年基本都存在结构断点,因此对全样本进行分段考虑,以回避断点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国债规模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财政收入以及相关变量分别建立VAR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误差修正模型从国债与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的角度进行验证,结论是:国债余额的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有长期地促进作用,但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对GDP的影响在大多数方程中都是负向的,说明国债余额与国债发行量的增长将导致GDP的下降。我国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存在较强的关系,国债发行会刺激经济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我国国债与CPI、PPI之间存在关系断裂的特点,在1994年之前,国债发行量较少,对物价冲击不大,但在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快速上升,进而导致物价上涨。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等其他变量都存在长期关系,而且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充分说明了国债的挤出效应。第三,基于预警理论,构建了我国的国债风险预警系统。本文选取了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赤字率、国民应债率、国债偿债率以及居民应债率等七个与国债风险相关的指标,参照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标准和我国国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我国国债综合风险以及各个国债风险预警指标划分预警界限,进一步地按照相同比例方法将各个国债风险预警指标值进行指数化转换为分数值,通过因子分析法赋予各预警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我国国债的综合风险值,进而判断出我国历年国债的预警警度。本文研究的初衷是基于中国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建立国债规模的预警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债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和建立国债最优规模的模型系统来给出国债的最优发行量的数据,以此来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规避我国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但因为具体的数据问题,只能对目前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对数据进行详细考证后,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