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98-06年的TRMM 3G68、3842和3A12降水产品,QuikSCAT/NCEP混合风场以及NCEP-1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南海降水日变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南海北部在夏秋季节主要为夜晚-凌晨极大型,峰值出现在06—09LT。南海南部除了冬季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双峰值现象,则表现出凌晨和午后双峰值现象,分别出现在上午06LT和下午15LT前后,南海南部的峰值出现时间要早于南海北部。加里曼丹岛及其近岸区域表现出显著的单峰值日变化,季节差异不明显。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日变化最为显著,峰值出现于午后15—18LT,春、夏季节的凌晨06LT左右有一个弱降雨峰值出现。 2、南海夏季风对于海洋上的日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季风爆发后,海洋的上午降水增加,南海北部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值型。 3、El Ni(n)o和La Ni(n)a现象对海洋夏季降水日变化影响较大,La Ni(n)a年的降水峰值出现时间早于E1 Ni(n)o年,而陆地的降水日变化则无明显位相差异。 4、南海海洋上的凌晨降雨峰值可能是静力辐射对流机制(SRC)引起的,而海表加热机制(OSH)则是产生午后降雨极大值的原因;低纬地区的岛屿降水日变化较为稳定,海陆风局地环流(LSBC)是导致其日变化的主要机制;华南区域的日变化机制主要是地表加热机制(LSH),陆地静力辐射对流机制(SRCL)则有助于解释陆地的凌晨弱降雨峰值。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55~2004年逐日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观测资料,对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一定评定标准下估计出潜在可预报正确率上限。 月/季
学位
本文使用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气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细致分析了前春大气环流和华南降水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旱(涝)合成和旱(涝)个例
众所周知,水汽是降水的基本条件。水汽含量的多少既决定饱和状态能否达到,也同降水量大小直接有关。近年来,地基GPS已经开辟了改进大气中水汽监测的可能性。GPS资料分析使用了一
对于风暴尺度天气系统,目前“单一”确定性预报仍然存在较大困难。鉴于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数值预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因此对风暴尺度系统引入集合预报技术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
本试验于2001年3月~2002年10月期间,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昌平试验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及系统观测,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早稻需水耗水特征、根系分布状况、生理过程、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为750~861mm,其中旱稻502为770~773mm,旱稻297为750~861mm。不同水分处理下旱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大部分都集
本文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情景对华南地区2071~2100年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