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又称青年副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它流行于“90”后青年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为带有沮丧、颓唐、厌世、失望,等情绪的文字、语言及图片。目前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行的“丧文化”语言“废柴”以及图片“葛优躺”,正是青年亚文化的代表和缩影,透过这些“丧文化”流行语言和图片,可以看到“90”后们集体焦虑的精神面貌,它是当前青年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自从“丧文化”开始成为青年人群在社交媒介上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并成为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来自于社会与学术界的关注便也开始增多起来。什么是“丧文化”?“丧文化”的产生原因?“丧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什么?等问题都成为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所探讨的话题。依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赫伯迪·格提的观点,青年亚文化往往会按照抵抗——风格——收编的路径进行自身的演化。而其收编包括了主导性文化对其的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对于青年“丧文化”来讲,这种以颓废的语言与拼贴恶搞式的表情图片来表达心理诉求的青年亚文化也是对以往以鸡汤式的励志正能量的一种抵抗。并且,在“丧文化”产生后不久就伴随着商业收编的进行,这些商业收编来自于厂商品牌,也来自于一些互联网自媒体,这些商业收编也经历了在社交网络上吸引大量关注,商家争相使用“丧文化”符号进行自我包装,自媒体的“丧文化”爆款文在朋友圈流行都呈现出了一种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状态。在梳理了前人学者对于“丧文化”的研究时,来自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以及传播学的学者都对于这种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有所研究,但是对于将“丧文化”放在传播学的范畴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对于产生于社交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来说,对“丧文化”的演化路径的观察与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笔者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希望这篇论文可以在对于“丧文化”更多方面的研究方面给予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