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中的信号性,简单来说就是个体通过自身的消费活动向他者传递信号,以及个体根据所观察到的他人消费的情况调整自身消费的特性。现代社会中,信号性广泛存在在各种消费品之中。常见的炫耀、攀比、时尚等等经济现象都离不开消费信号性的参与。然而,传统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对消费信号性基本上不予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经济学由个体开始的单子经济分析方式本身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分析信号性的合适工具。第一个关注信号性的著名经济学家是凡勃伦,他首先尝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炫耀现象,并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炫耀在内的信号性现象不能简单应用单子分析,必须将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之下。20世纪90年代,随着博弈论工具的普及,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用这一新式工具分析信号性,这意味着经济学家们开始注意到了信号性的互动性和社会性特征。然而,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思辨式的假设,缺乏对消费行为和消费目的直接认识,因此其结论往往蕴含在前提假设之中,且不同的模型经常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本文将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出发,寻找不同模型矛盾的症结所在,进而基于对消费者的行为学观察结果,重新对问题的核心概念加以定义,通过对消费中自我认同、维持社会资本等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的真实描述建立分析框架,最后通过数理分析对消费中信号传达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如攀比、模仿、炫耀、品牌等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