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彩陶的审美意蕴与艺术表现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国史前考古发掘卓有成就,彩陶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从事彩陶研究者多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或美术史家,前者大多停留在分区分型或个案描述,后者则主要从装饰角度对彩陶进行形式分析,专业性质与特点不能不带来某些局限性.以此为基础,如何从对彩陶具体或局部的读解达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如何从对彩陶的艺术形式分析达到对其蕴涵人性内容的深层感悟,这是当前学术界所面对的重要理论课题.鉴于这种情况,该文运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考古学、艺术发生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力图把彩陶放原始文化的整体情境中去理解它的价值,通过对史前彩陶审美意蕴和艺术表现形式的考察,从一个侧面来揭示新石器时代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流变,并进而说明它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长生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这部经典之作自问世起,便出现“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1)的盛况,虽然经历了
近些年出现了许多颇有学术份量的有关张爱玲的研究成果,但相对忽略了在现代出版业已经初具规模的上海租界的文化环境中,张爱玲作为一名职业作家,她所依存的新闻出版业,其中主
文学理论课程是现代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形态的“诗文评”向现代系统科学的文艺学蜕变、转换的标志之一。作为文艺学具体教学实践依据的教材,一方面体现了施教
误读是现代阅读和批评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然而长久以来误读一直被泛用为一个普通词语,指错误的解读或阐释。直到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首次提出“误读”的概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