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未婚流动青少年从农村进入城市,思想、行为等变得日趋开放,再加上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匮乏,因此,呈现“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避孕措施使用率低”的特点。这部分人群普遍存在无防护性行为,导致了较高的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等不良生殖健康结局的发生率。向未婚流动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刻不容缓。不同行业未婚流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和对服务的利用存在差异,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不同行业未婚流动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服务利用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研究目的:评价以工作场所为基础在服务行业和工厂未婚流动青少年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干预的效果,探索向不同行业未婚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适宜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工作场所开展的性与生殖健康干预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16个服务场所(包括酒店、美容美发店和足浴店)和青浦区2个电子工厂的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服务场所中的4个酒店作为干预组,另外12个服务场所作为对照组;2个电子工厂中一个作为干预组,另一个作为对照组。干预活动为期半年,主要包括开展性与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发放性教育宣传折页、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以及发放避孕药具等。通过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及两组在干预前后、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差异和变化来评估干预效果。研究结果:基线共调查服务行业对象432人(干预组:218,对照组:214),工厂对象530人(干预组:267,对照组:263)。终末共调查服务行业对象491人(干预组:245,对照组:246),工厂对象567人(干预组:303,对照组:264)。基线调查时,对象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平均总知识得分仅为50分(满分100分);对婚前性行为态度较为开放,婚前亲密行为宽容度评分在5分左右(总分7分);对象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日常接触(握手/拥抱、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以及共用电话/手机)的比例较低;1/4左右的对象报告有过婚前性行为,其中,40%左右的人发生首次性行为时距认识对方的时间不到半年,不到半数的对象在最近三次性行为中坚持每次使用避孕措施;绝大多数人希望获得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但存在服务利用的障碍,主要是感到不好意思(71%)、不知道教育和服务地点(60%)、没时间(51%)以及担心服务人员的态度(30%)。在干预活动开展期间,分别有86%的服务行业对象和71%的工厂对象参加了性与生殖健康生活技能培训;有98%和80%的人收到性教育宣传折页;不同行业中均有1/4左右的对象从工作场所寻求过性与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但两者咨询的内容存在差异。有过性经历的对象中,服务行业和工厂中分别有22%和23%的人从工作场所寻求过避孕药具服务。参与者对干预活动的评价较高,认为干预活动“没有用”或者“不满意”的比例几近为零。60%以上的服务行业对象以及半数的工厂对象认为生活技能培训课程“非常有用”;85%以上的服务行业对象对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以及避孕药具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工厂对象上述比例不到30%。终末调查时,不同行业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象的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均较基线升高,但干预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干预增加了对象的生殖健康知识得分(服务行业:β=0.52,工厂:β=0.26,P<0.01)。服务行业和工厂干预组对象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日常接触的比例升高,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通过干预,服务行业干预组对象最近三次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避孕措施的比例由基线的33%上升至60%,工厂干预组对象的这一比例由基线的29%上升至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具有促进服务行业避孕措施使用的趋势(OR=3.21,P=0.05),但对工厂对象无影响。此外,服务行业干预组对象报告经常服用紧急避孕药的比例由基线的26%下降到2%。结论:1.未婚流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现状不容乐观;2.以工作场所为基础向未婚流动青少年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改善,并提高了他们对教育和服务的利用和可及性;3.针对不同行业未婚流动青少年开展性与生殖健康干预,在教育方式、服务提供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避孕药具的发放形式上需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