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民现象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据统计,全国仅因水库工程建设移民就达1000多万,自然繁衍至1700万左右。 本文选取社会关注度大,移民数量多,移民持续时间长,且正在进行移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少数民族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选取的是丹江口水库初期工期移民中的一个回族少数民族群体,即宜城市板桥店镇王台回族村三组。他们是1966年从均州城郊搬迁过来的。在45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面临了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滞后和民族关系紧张等困境。通过2006年至2008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9年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王台回族村三组才逐渐摆脱经济发展缓慢,缓解了民族矛盾,从而走上了文化适应之路。 王台回族村三组文化变迁的历程给了笔者诸多思考:少数民族移民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导致其文化不适应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40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短短几年就能明显改善?面对少数民族非自愿移民,政府在指导变迁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政府在王台回族村三组实施的指导变迁有哪些经验教训?能否建构一个相关的理论模型,用于指导相同或相似的移民实践?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通过2008年至2011年的实地调查,对王台回族村三组40多年来的文化变迁开展了研究。笔者认为教育在其文化变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认为其文化变迁经历了文化失调、教育缺失,文化调适、教育介入,文化适应和教育发展三个阶段。在费孝通先生“心态研究”和潘光旦先生“位育论”的启发下,笔者提出了“心态教育论”,将政府及民间机构对王台回族村三组实施的指导变迁归纳为“心态教育”过程。认为王台回族村三组的文化变迁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失衡到心态调适到心态平衡的过程。试图构建一个心态教育模型,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变迁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心态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回应移民学体系构建对教育学的召唤。 学术创新大抵包括在研究中使用新的材料和在理论方面有新的建树。笔者积累太浅,不敢奢谈创新。只是在“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这个课题上,目前学术界研究上的空白点尚多。归纳起来,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选题方面。“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这个选题在学术界尚没有专门的研究成果。二是研究材料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宜城市王台回族村三组集“三农问题”,移民、回民、教民身份于一体,而且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的移民。对其文化变迁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是理论上可能的创新。目前学术界在文化变迁研究上的成果非常丰富,但大多是采用西方的文化变迁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象。其中对文化变迁的现实结果关注较多,对文化变迁的途径,也就是为什么变迁,怎么变迁探讨较少,尤其是缺乏对政府和民间机构、个人开展的指导变迁的研究。本文在理论上可能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少数民族移民群体提出了文化变迁的教育动力说。二是提出“心态教育论”,并构建了心态教育模型,进行指导变迁理论的本土化探索,为政府及民间机构、个人用于指导变迁实践提供参考。三是认为移民学体系构建中教育学不可或缺,试图构建心态教育学框架来回应移民学体系构建对教育学的召唤。 在具体行文上,文章绪论部分阐述了“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该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 文章第一章在对费孝通先生“心态研究”和潘光旦先生“位育论”简要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态教育论”,并结合王台回族村回族移民的实地调查,构建起了心态教育模型。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将王台回族村回族移民的文化变迁历程归纳为心态失衡、心态调适和心态平衡三个阶段,对其文化变迁和教育发展进行了考察。 第五章是对心态教育论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探讨。人类学研究就是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体现其应用人类学的品格。结论部分试图将心态教育论跟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类移民实践建立联系,认为心态教育论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下,甚至在当前的流动人口管理乃至大型拆建项目中都有其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