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急剧扩张,旧城区因物质结构的老化与活力衰退曾一度被当做发展的包袱,要么不顾后果大拆大建,要么抛之脑后任其生死。城市的畸化生长导致了标识性风貌街区的成片消失,即便幸而得存,往往也是环境恶劣、饱受诟病。经多年研究实践,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工作成绩斐然,但综合来看,许多受各方追捧的案例多具有一定局限,其方法难以使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同时又是城市特色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性历史建筑脱困,也更难使深层次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得到保护与延续。 大鲍岛街区作为青岛城市建设的“初元”以及华人活动起源的“母脉”,其风土人文环境历百年而成,但伴随着物质结构的老化衰败,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一并被短视者所忽视,由此而导致的各类蚕食破坏现象已初现端倪。保护与发展应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来认识,考虑到日后的未可知晓,采取一定措施使其依照自身基因序列生长,保证其内构成城市多样性的种种得以沿存并逐步恢复“健康”的状态,应为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良策。 基于以上所见所感,本文以大鲍岛南部街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论题相关的理论及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以之作为其后相关研究的经验借鉴与理论基础;其后,对研究片区内的街巷空间形态、社会结构构成、功能格局以及建筑形制的流变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遗存建筑进行了分类及综合评价;最后,整合了现存的主要问题,论证了其内风土人文对城市包容性及多样性体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针对大鲍岛南部街区的保护发展策略并参照国外相关经验与实际情况提出了遗存建筑的保护改造建议。以期能摆脱既有“成功策略”的束缚,并能从意识层面对决策者和设计者等产生一定的有益影响,继而能对整个大鲍岛街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