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场地规划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布局时提供基础性指导的方法体系,而对于小尺度上的具体工程项目而言,基于建设场地之内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做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建筑方案布置提供基础指导,使得建筑方案规划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降低了由于设计方案的不恰当造成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因此将用地评价的思想运用于小尺度上的建设场地十分必要。本文以模糊理论为基础,通过Arc GIS平台对四川省巴中市某山地建设项目进行了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场地竖向布置规划,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从建设场地安全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出发,主要针对山地城市中建设场地的地形与构造特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坡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坡向与结构面倾向夹角、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震烈度7个安全性影响因子,地形起伏度、地下水分布、上覆土层厚度3个经济性影响因子。(2)通过室内模型实验分析了短历时暴雨工况与长历时小雨工况对于坡体湿润锋运移、含水率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规律,以此对降雨强度与降雨历时两个影响因子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相对权重作出了初步判断。(3)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开展了基于坡度、粘聚力、内摩擦角、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的多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变化模拟,得到了不同安全性影响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系数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排序为:粘聚力>坡度>内摩擦角>降雨强度>降雨历时。该结果为后续的权重分配提供了基础依据。(4)以巴中市某山地建设项目原始地形作为工程实例,以模糊理论为基础,在Arc GIS平台中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建设场地内的用地适宜性分布,结果显示,适宜、比较适宜、比较不适宜以及不适宜区域分别占据土地面积的0.7%、59.1%、35.4%、4.8%,针对场内不同适宜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用地建议。(5)根据建设场地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建筑规划功能性分区,将场地划分为8个分区,对每一处分区提出了基于场内挖填方平衡的场地竖向布置规划设计优化方案,最终可减少挖方量13.34万m3,可在节省工程造价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
其他文献
植物水分利用来源研究是生态学和水文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特征,可了解区域森林系统内部水循环过程。本文以长沙地区针阔混交林内樟树、刺杉、栀子花和人工经济林内板栗树、野茶花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3月—2019年9月期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观测数据和降水、土壤水、植物茎杆水和叶片水中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区森林系统内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其次,利用直接比较法、水线法(δ2H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皮层蛋白VP16由位于病毒基因组长独特序列(Long unique region,UL)的UL48基因编码,是DEV重要的功能蛋白。本研究通过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中表达VP16及其截短突变体,对VP16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功能进行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VP16蛋白抑制DEF细胞中IF
弧齿锥齿轮具有重合度系数大、承载能力强、运行平稳以及轮齿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种传动系统的高速级。弧齿锥齿轮在高速、重载恶劣工况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剧烈振动和冲击,开展弧齿锥齿轮振动特性分析及减振研究十分重要。论文以某型机匣传动高速弧齿锥齿轮为对象,针对高速弧齿锥齿轮共振预测与阻尼环减振及其优化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围绕高速弧齿锥齿轮自由模态、接触模态分析与行波共振预测,附加阻尼环对锥齿轮传动系统振
平地情况下新建建筑时,基坑开挖和周围既有建筑群会对新建建筑及其所在地表的地震反应产生影响;同样,在山地(坡地)场地新建建筑时,周围既有建筑群会对新建建筑的地震反应产生显著影响。目前,结构抗震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以上因素对地震动输入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从保证结构安全的角度,需要对以上因素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后加以评估。为此,论文进行了以周围建筑数量、施工的阶段、基坑的规模和场地类别为影响因素的平坦场地-
近年来辐射空调因为更加节能、美观、舒适而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地面辐射供冷因为降温慢、结露、室内空气竖直方向温差大等缺点在运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本文为解决地面辐射供冷室内空气竖向温差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预制沟槽式辐射板供冷,引入吊扇通风和侧吹通风,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室内辐射地面温度、空气温度、非辐射壁面温度、速度场气流组织等进行研究。实验确定了14℃、16℃、18℃作为供水温度,每种供水温度分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了城市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诸多大城市中,旧工业区更新项目纷纷涌现。然而,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项目难以推进。本文基于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展开研究,以探索阻碍项目发展的原因、理清障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解决项目面临的困境为目的,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和优化关键路径方法,系统揭示了制约因素间的阻碍机理,获取了关键制约路径。论文着重分析旧工业区更新项目的制约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内诸多大城市均面临着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问题,市郊铁路作为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对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市郊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下发了发改基础[2017]1173号文,从国家层面首次将市郊铁路的发展正式提上议程,并鼓励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市郊铁路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
近些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汽车领域的焦点。发展自动驾驶汽车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实现节能减排、使移动出行更加便利等优点,因此各大公司以及科研院校等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而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包含太多了关键技术,如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等,每个关键技术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人们去解决。运动规划作为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如何生成无碰撞、省时、舒适、可靠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城市特色文化消失导致城市失忆的现象颇为常见,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与保护成了当务之急。地名作为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研究城市形态及文化源流的一个独特视角与切入点。将地名与城市形态关联起来,研究地名命名特征及其反映的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演变与传承,有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为地名的保护与规划提供借鉴。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地名资源。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面向联动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全域旅游,是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与转型机遇。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全域旅游力求将目前乡村旅游以点为主的、结构分散的、纯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景区面域式覆盖、景点网络化结构化、旅游类型多样化,以及乡村文化、产业、生活多元共荣的全面化发展模式。在此发展诉求下,乡村道路所承担的已不仅仅是交通的基本功能,而是串联区域风景点的重要基础网络支撑,是整合区域旅游要素、联动多种产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