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燃机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近年来,石油短缺和环境污染推动了愈加严格排放法规的逐步实施,这为内燃机领域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同时也为各类缸内及后处理先进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次机遇。较大的升功率、较好的NVH性和加速特性等使得汽油机一直是我国乘用车的主要动力源。而乘用车的多数工况范围集中在中小负荷,汽油机在此工况下的泵吸、节流损失较大使得其比油耗较高。采用稀薄燃烧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中小负荷运行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但由于稀燃汽油机存在的氧阻抑现象而使得传统的三效催化器TWC不能在偏离当量比的稀燃条件下有效的控制氮氧化物NO_x的排放,从而使得如何解决好稀燃汽油机的NO_x排放问题成为稀燃技术应用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首先对产品汽油机进行稀燃改制,对于其存在的NO_x排放问题采用EGR-LNT协同控制技术路线,从而使得协同控制系统可以规避掉单独采用EGR时受缸内燃烧耐受性限制以及单独采用LNT时受成本约束和控制系统复杂等的弊端。研究结果表明,当针对稀燃汽油机的NO_x排放问题采用EGR-LNT协同控制技术路线时,EGR-LNT协同控制系统中前端EGR量与后端LNT催化器理化特性参数存在最佳匹配区间。前端EGR量过小或过大都会对EGR-LNT协同控制系统整体的NO_x排放控制效果,即NO_x转化效率,产生一定程度的恶化影响。当前端EGR率适当时,协同控制系统的NO_x排放控制效果要好于两者单独应用时的效果。当前端EGR率过小时,虽然LNT可以保证较高的NO_x转化率,但由于此时EGR对缸内NO_x生成量控制效果不足,进而影响了协同控制系统总体的NO_x排放控制效果。当前端EGR率过大时,虽然EGR可以在缸内起到较好的NO_x生成控制效果,此时后端LNT不再能保持之前较高的NO_x转化率,进而影响了协同控制系统总体的NO_x排放控制效果。前端EGR率过小影响协同控制系统总体的NO_x排放控制效果是由EGR量过小从而使得缸内NO_x降低效果有限的内在因素所限,而前端EGR率过大导致后端LNT内部NO_x转化率下降是由于前端EGR所带来的排气成分中CO2、H2O(g)、O2含量的变化及相应温度、压力变化所引起的。LNT内部CO2的存在会与NO_x形成吸附位的竞争,过量的CO2会引起NO_x的大量溢流。H2O(g)同样也会与NO_x形成吸附位的竞争,但竞争的强度不及CO2但一旦形成劣化现象则较难再生,且其与CO2同时存在时,会进一步强化CO2对NO_x的恶化影响。低温时,H2O(g)对NO_x的恶化影响要比CO2明显。O2的存在有利于LNT内部NO_x的吸附,但也会恶化NO_x脱附及还原过程,稀、浓燃空燃比需要同时考虑NO_x吸附、脱附、还原及燃油经济性。LNT入口温度超过390℃以后,其内部在NO_x脱附过程中存在NO_x突释现象。少量的NO_x突释有利于还原过程,大量NO_x突释会由于其不能充分地与还原剂接触而出现直接溢流出LNT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