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从应激理论出发,通过对应激中间变量,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认知评价和个性因素进行分析,对网络成瘾的可能诱因进行探讨。明确网络成瘾者应激中间变量的特点,为今后网络成瘾的治疗及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对象从2007年6至2007年10月,随机整群抽取大连市市内5所初中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在校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3634份,(初一1207份,初二1284份,初三1143份)。使用陈氏网络成瘾量表进行网络成瘾筛查,并由2名研究者(经过诊断性访谈的培训)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诊断性访谈,最终确定网络成瘾学生129名(3.55%),其中男90名,女39名,平均年龄14.28±0.74岁。以性别、年级及生活事件总分相匹配,随机抽取129名上网未成瘾学生作为非网络成瘾组;随机抽取129名不上网学生作为不上网组。方法采用自制一般状况调查表、陈氏网络成瘾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对全部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自动思维问卷(The 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 ATQ),对三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等。结果①大连市内初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的总体情况:在所有被调查的3634名初中生中,最近半年曾上网者为2624名,上网率为72.21%;其中网络成瘾者129名,上网者成瘾率3.55%。其中,轻度成瘾者为81人,中重度成瘾者48人。②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的应激中间变量比较:⑴人格:三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性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7.228~12.373,P<0.001)。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及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性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271~5.194,P<0.001)。非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人格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9~2.481,P>0.05)。不同成瘾程度及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者在人格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1~0.700,P>0.05)。⑵自动思维:三组在自动思维总分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F=12.208,P<0.001)。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自动思维总分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2=10.155, 9.938,P<0.001)。网非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自动思维总分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217,P>0.05)。不同成瘾程度及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者在自动思维总分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472,0.206,P>0.05)。⑶应付方式:三组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0.620~1.643,P<0.001)。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及不上网组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620~1.682,P<0.001)。非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应付方式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7~0.636,P>0.05)。不同成瘾程度的网络成瘾者在求助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77,P<0.05)。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者在应付方式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802~1.607,P>0.05)。⑷领悟社会支持:三组在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9.852~12.390,P<0.001)。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及不上网组在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5.403~-2.249,P<0.001)。非网络成瘾组与不上网组在领悟社会支持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101~1.326,P>0.05)。不同成瘾程度及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者在领悟社会支持各个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1~0.202,P>0.05)。⑸网络成瘾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网络成瘾的戒断症状与人格中的精神质呈正相关(r=0.144,P<0.05),网络成瘾的总分、强迫症状、戒断症状及人际及健康问题与人格中的神经质呈正相关( r=0.120~0.202,P<0.01 ) ,与掩饰程度呈负相关( r=-0.226~-0.110,P<0.05)。网络成瘾的总分、强迫症状、戒断症状、耐受症状、人际及健康问题及时间管理问题与自动思维得分呈正相关(r=0.176~0.246,P<0.01)。网络成瘾的总分、强迫症状、戒断症状、耐受症状、人际及健康问题及时间管理问题与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r=0.157~0.284,P<0.01)。网络成瘾的总分、强迫症状、戒断症状、耐受症状、人际及健康问题及时间管理问题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及总分呈负相关(r=-0.255~-0.181,P<0.01)。以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的总分为因变量,以与家庭内支持分、家庭外支持分、领悟支持总分、自动思维总分、解决问题因子分、自责因子分、求助因子分、幻想因子分、退避因子分、合理化因子分、P、E、N、L为自变量。领悟社会支持总分、自动思维总分、求助和退避因子进入最后方程。以性别、年龄、家庭内支持分、家庭外支持分、领悟支持总分、自动思维总分、解决问题得分、自责得分、求助得分、幻想、退避、合理化、P、E、N、L为自变量,以是否成瘾为因变量,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的是领悟社会支持总分、退避、合理化及说谎。结论1、72.21%的大连市内初中学生都使用网络,但网络成瘾者只占其中3.55%。2、网络成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于采用消极地应对方式,有更多负性自我认知评价,更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成瘾者的人格比非网络成瘾者更焦虑、偏激和幼稚。3、网络成瘾与应激中间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越是采用消极的对方式,负性自我认知评价越多,越缺乏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人格越焦虑、偏激、古怪和幼稚的初中生,越容易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