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以GTZ村基督教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面对当今农村社会凝聚力不断下降的现实,国家主导意识逐步从农村民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淡出,以往为他们提供解释和帮助的源泉渐渐干涸。并且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也逐渐淡化,中国农民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使他们得到认同感的精神家园。基督教的出现成为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及时雨。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发生了一定的矛盾和不适,而且各种不确定性以及“改革的阵痛”,存在社会和广大农民的心中。由无序、不稳定性造成的混乱,甚至威胁到人们正常的、稳定的生活秩序。   基督教面对本土化的挑战,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调整,重新思考了自己与当地本土文化的关系定位,并调整了策略,基督教要想完成传播的使命,就必须适应并有意识的投身于当地的本土文化之中。他既要求把本土化的要求融入到基督教的教义中去,又要求是基督教的教义渗透到各种不同本土文化之中,从而也使本土化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改变和更新。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欲通过对基督教在本村落的形成、发展,以及通过运用自身原有的文化和当地本土文化的某种混合和调试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村民应对社会变迁时的手段。   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时候,中国社会还有它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转型是在政党连续性背景下发生的,什么都没有规定好你怎么去做,所以老百姓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着石头过河时再关注日常实践就具有更大的意义。   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试图对GTZ村基督教的系统研究,来理解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民众的日常实践,并为理解基督教的本土化实践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一个鲜活生动的样本。  
其他文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引发了政府、学者和世人的关注。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缩影,为我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渔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渔业的转型,体现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人力资本直接关系到捕捞渔民的维持生计和发展前途,并且越来越成为捕捞渔民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进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依托,也是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行政规划目标。实现农村地方城镇化和新农村社区的稳步建设,不仅是
城市社区是城市人的生活聚落,社区居民相邻生活形成一定的邻里网络并共存于其中。宏观的城市治理由国家、社会来调控,微观的社会互动则由个体行动所调节,而社区治理是介于整体与
2003年石南21井区头屯河组油藏以反九点井网注水投入开发,取得较好效果,随着开发的进行,因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剖面动用不均的现象凸显,故在有利区域进行了加密调整。运用状态
现阶段,宗族活动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始复兴,成为农村社区的一道社会景观。这已是颇具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虽然宗族一直是各学科研究的重点,宗族复兴的原因、宗族复兴带来的影响、宗
煤矿安全工作事关职工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安康和社会安定和谐,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
随着国家治理理念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嬗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明显缓和,在国家倡导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下,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外显力量加入到了社会治理体系中,并从中发挥着
在中国情景下,“差序格局”式的关系因素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换和交往逻辑。然而,现有的社会交换研究大都关注结构,忽视了对关系异质性的分析。网络交换论认为,“排他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