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联合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训练及恢复的效果,观察脑区白质纤维完整性及激活方式,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及大脑重塑的机制。方法:按照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标准选取皮层下梗塞患者10例,随机分组成为实验组(男4人,女2人)和对照组(男2人,女2人)。两组患者入院第二日起给予住院标准化综合康复训练与治疗,训练周期4周,每周5天,每天1次,每次60分钟,总共20次。此外,实验组患者接受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上肢功能训练计划,训练时长每次30分钟,周期与频率与综合康复训练保持一致。本研究于入院当日及训练周期结束后次日对本研究的所有受试者进行包括上肢功能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ARAT),功能影像图像采集(DTI、fMRI)。对患者训练前后所得数据及图像进行分析后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运算分析,因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故所有数据均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方法。结果:1、所有患者训练前后病灶周围区域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FA值均低于健侧相同区域的FA值,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2、所有患者训练前患侧脑区激活体素值明显高于健侧脑区,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训练后双侧脑区激活体素值均明显升高,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3、患者训练前病灶周围区域fa值与训练后arat、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和0.888,且均具有显著性(p<0.001);训练前患侧内囊后肢区域fa值与训练后arat、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39,且均具有显著性(p<0.001)。4、患者训练前li值与训练后arat、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和0.673,且均具有显著性(p<0.05)。5、实验组的li值、arat、fugl-meyer评分、病灶周围区域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fa值、病灶周围区域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afa值经过康复训练均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的li值、arat、fugl-meyer评分、病灶周围区域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fa值、病灶周围区域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afa值经过康复训练同样均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实验组各项指标的Δ变化值,除Δfugl-meyer评分外,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7、所有受试者的Δli值与病灶周围区域Δafa值、病灶周围区域Δfa值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0.758和0.602,病灶周围区域Δafa值与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afa值、Δfugl-meyer评分、病灶周围区域Δfa值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0.746、-0.965和-0.855,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afa值与Δarat、Δfugl-meyer评分、病灶周围区域Δfa值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0.793、-0.891和-0.929,Δarat与Δfugl-meyer评分、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为0.839、0.791,Δfugl-meyer评分与病灶周围区域Δfa值和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7和0.874,病灶周围区域ΔFA值与患侧内囊后肢区域ΔFA值的相关系数为0.892,且上述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以上评价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1、FA值作为代表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指标对患者运动功能训练及恢复效果具有预测功能,对于探讨脑白质纤维功能损伤后可能的重构与可塑性机制具有深远意义。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预后可能与脑区激活模式转换及大脑功能重塑有关。3、DTI在评估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预测与指导效能可能更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相关的完整评价体系建立与管理应紧密联合更多的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