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作为泾河源头和黄土高原生态敏感区的特殊重要地位,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采用环境科学、资源科学以及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集成,探讨在人类短时限、高强度的旅游活动干扰下,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的时空响应过程及其机制,模拟分析了旅游区水环境负荷的饱和响应阈值,预测和评估了未来旅游区水质变化趋势,提出了旅游区水环境系统调控路径。本研究对于促进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环境保护和利用,丰富旅游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深化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西北生态敏感区环境效应的认识和理解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生态旅游区水环境系统指以生态旅游区内部旅游活动为中心,影响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生态旅游区各种水环境要素的综合体,是以自然水环境系统、社会经济水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类旅游水环境系统为核心的复合系统。旅游区水系是整个流域的一部分,参与整体的水文循环过程,它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脆弱性的特征。
(2)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干扰行为模式不同。通过计算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构建分级评价指数发现,在六盘山主要的四类旅游者中,商务会议游客是高度干扰型,综合干扰指数是1,人均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6.66g/d、1.13g/d、92.98g/d、20.74g/d,住宿餐饮方式以高级度假山庄为主,日排水量140~190L;休闲度假游客是较高干扰型,综合干扰指数是0.64,人均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4.53g/d、0.91g/d、66.94g/d、14.47g/d,旅游时间一般在3天左右,住宿类型以旅游宾馆或农家乐为主,就餐方式以餐馆或农家饭为主,日排水量90~140L;观光游览游客是低度干扰型,综合干扰指数是0.02,人均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1.17g/d、0.21g/d、23.88g/d、3.21g/d,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就餐方式以农家饭和自带食品为主,日排水量40~90L;科学考察游客是较低干扰型,综合干扰指数是0.18,人均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2.20g/d、0.4g/d、41.65g/d、7.69g/d,旅游时间较长,住宿类型以农家乐和旅游宾馆为主,就餐方式以农家饭或餐馆为主,日排水量60~110L。
(3)从水环境系统响应和旅游者主观认知的双重视角,构建了水质感官干扰指数(WQl)、水体富营养化指数(WEI)、水体卫生指数(WHI)以及水质干扰综合指数(TWEDI),对旅游区水环境干扰响应研究表明:①在生态旅游区不同区段,水质对人类旅游活动的干扰响应不同。自然状态下,旅游区水环境与人类旅游干扰活动方式相关,在旅游区核心观光区、乡村民俗区以及宾馆建设区差异较大。其中核心观光区变化较为有限,但是在民俗旅游区以及宾馆饭店区则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总体看,水质变化在可控制的变化之内Ⅱ类水质以内,但是个别指标超过Ⅲ类水质范围,其干扰强度却在4级,接近自然保护区水质要求的临界值。②采用旅游者可接受改变限度(LAC)指标来衡量受干扰旅游区水质的响应程度。旅游者对水体浑浊度的可接受程度为(LAC)为8.95NTU,旅游区基本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其中宾馆和民俗村的浑浊度接近LAC。③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与其它各响应变量间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干扰系统响应程度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
(4)通过分析根据污染物降解转化规律和旅游活动干扰行为模式和旅游区水质变化的干扰响应机制,构建了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环境系统模型,预测不同旅游方式和活动强度下旅游区水质的响应阈值和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表明:在基础、低、中、高四种污水处理情景方案下,旅游区水质生态阈值呈不断扩大趋势,年均最大旅游环境容量依次为9769人次/日、11918人次/日、18122人次/日和26840人次/日。并且,水质变化对旅游活动干扰的响应阈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动和空间差异,在基础情景下,从旅游季节看,夏季丰水季节阈值达12604人次/日;枯水季节是6846人次/日;从不同旅游功能区来看,核心游览区年均旅游环境容量为5780人次/曰,缓冲度假区为3989人次/日。
(5)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环境系统调控路径应遵循水质动态演变的客观规律,以旅游水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系统综合调控为主要手段,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于水环境保护性利用的始终,完善水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加强水污染处理的规划设计,加大水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调节旅游者、经营者以及社区居民行为,利用经济手段引导旅游经营单位清洁生产和提高旅游区利益相关者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