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益世报》从1915年创办至1949年结束的历史区间,正好是现代文学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尚未发现对《益世报》副刊与现代文学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与探究的论文或论著,故本文以《益世报》副刊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益世报》副刊文学内容的梳理,揭示其作为一个文学载体,一种传播媒介,一个审美文本,在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学载体,《益世报》副刊以其特有的功能、优长和规范,提供了长期的文学园地,汇集众多作家作品,形成颇具自己报纸特色的文学版面,比较集中地展现了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繁荣;作为传播媒介,《益世报》副刊随着报纸一块发行,具有报纸在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优势,加之在传播过程中的精心运营和刻意造势,使文学得到迅速传播,也使自由文学理念得到强势播扬;作为审美文本,《益世报》副刊提供了原生态文学,最鲜活地保持了当时语境下创作的原貌,这些作品中有的不被作家本人所看重,没能收入作家的作品集,有的不被文学史家所看重,没能进入文学史家的叙述视野,而这些作品恰恰参与了最真实最生动的文学实体的营造,是未经筛选和等级化的文学原生态,它说明了现代文学创作的普泛与繁荣。由于《益世报》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吸引了众多追求思想自由、具有自由思想的作家,形成了以副刊为阵地的自由文学群落,创作了繁茂的文学作品,成为现代多元文学格局中自由文学的重要场域。文中使用自由文学作为贯通《益世报》文学的血脉,是指称其对文学的独立、自由与审美的追求,自由选择、自由创作、自由批评、自由审美,主要包括自由主义文学,也包括一些没有“主义”的创作。《益世报》自由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文学整体态势中自由文学的发展相一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文学思潮从属于启蒙文学思潮,并不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立品格,《益世报》文学注重于开启民众的文化启蒙,反对文学为政治服务;二十年代中后期至三十年代,自由文学在左翼、右翼文学的夹缝中挣扎着成长并形成明显的特色,成为自由主义文学辉煌的时期,《益世报》多个副刊从理论到创作都显示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取得了丰瞻的文学实绩;四十年代自由文学努力振兴,为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追求,《益世报》留下了这一追求的足迹。《益世报》的自由文学追求,既体现在文学理论、创作、翻译等方面,还体现在各种文学类型、具体文体、文学批评等方面。《益世报》文学副刊多而散,因此本文在整体构架上没有采用以时间为顺序的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块状结构,由主副刊过渡到附副刊,由附副刊过渡到专题论述,沿着这一思路,追踪自由文学发展的脚步,在这个独特的发展空间内,感受现代文学鲜活的面容。论文的主体由引言、九章内容和结语组成,引言对选题的缘起、本课题当前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具体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特色作了概述。第一章通过对《益世报》的发展简史、办报宗旨、办报追求的介绍,意在说明《益世报》为文学提供了怎样的一个载体。《益世报》在爱国与进步的前提下,坚持自由主义的美学原则,在现代文学多元格局中选择了自由文学,并主要发展了自由主义文学,而这一文学追求是借助文学副刊来实现的,通过编者、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富有特色的文学副刊实现了载体、媒体、文本三位一体的功能。第二章是对《益世报》主副刊《益智粽》-《语林》的具体论析,《益智粽》是伴随着《益世报》诞生而开辟的一个文艺副刊,以谐文为主,并渐渐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杂文特色,1932年《益智粽》改名《语林》,专倡杂文。主副刊由报馆内部人员承编,为日刊,贯穿报纸始终,体现出文人议政、文化批判、开启民智、言论自由的特色,其主要文体“谐文”与“杂文”,营造出了游离于体制和主流之外的自由文学空间,丰富强化了现代文学中这两种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杂文文体的繁荣。第三、四、五、六章是对《益世报》附副刊的分析,《益世报》通过外请京、津、鲁的学者为报纸编辑副刊,成为北方举足轻重的文学阵地,为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附副刊定期出版,具有间断性和交叉性,由于《益世报》附副刊较多,故本文从三十年代选择梁实秋主编的《文学週刊》、李长之主编的《文学副刊》,从四十年代选择沈从文主编的《文学周刊》作为重点,从中描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存在状况、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论观点,以及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追求及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辉煌;对于《益世报》其它附副刊,以专节概括分析了张虹君主编的《益世报副刊》、柳无忌主编的《文学週栞》、李同愈和杜宇主编的《文艺周》,这三个副刊都产生于现代文学的第二个文学十年,分别集结了京、津、鲁的文学资源,极力张扬文学的纯粹和审美,显示出《益世报》自由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生动性,充实了现代文学在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文学翻译方面的成绩。第七、八、九章是对《益世报》副刊的专题分析,论述《益世报》副刊对某一具体文学形态的特殊贡献,如以通俗文学、女性文学、宗教文学为例分析《益世报》副刊对各种文学类型的贡献,以小品文为例分析《益世报》副刊对某一文体的贡献,以鲁迅研究为例分析《益世报》副刊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文学类型的研究显示了《益世报》副刊审美选择的自由性和丰富性,小品文的研究显示了《益世报》小品文发展的充沛与繁荣,鲁迅研究显示了自由主义批评视野中的鲁迅形象;通过这些章节的分析,从而说明《益世报》副刊在多个方面对现代文学都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结语部分是对本论题的一个总结,指出了《益世报》副刊在文学思潮、审美选择、文体建设等方面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同时对本论题尚存的研究空间、佚文史料的搜集、论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及给当代报纸副刊的启示作了说明。《益世报》副刊为文学搭建了一个平台,副刊也因为丰富的文学内容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品位,从而促进了报纸的发展与繁荣。《益世报》副刊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发展空间,虽然这个空间只是呈现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侧影,但却动态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一幅自由文学发展的地形图。目前无论是现代文学研究还是自由文学的专题研究,都成果多多,但大都是依据文集或单行本等资料进行的,本文在原始资料梳理与原创意蕴发掘的基础上,以文学的生产阵地为核心,回到历史现场,探究在这个阵地上发表的作品对现代文学增加的新东西、增添的生动色彩,细致阐述《益世报》副刊与现代文学发展的深度关系。从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视角,对现代文学的建构及其发展历程重新审视与思考,这样无疑会大大拓展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媒介研究相对缺乏的一个充实,也是现代文学的一份实证性研究,同时对当今多元化的文化建设也会提供有益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