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中国油气勘探程度最低的盆地之一,也是我国在特提斯域内最具潜力的油气勘探目标。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但是本地区储集层物性整体偏低,明显具有致密层的特点,能否找到优质储层已经成为制约对该盆地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地表所发现的含油层系几乎都与白云岩有关,故确定白云岩的成因及孔隙演化史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对于研究白云岩油藏至关重要。 本论文详细研究了双湖地区毕洛错—昂达尔错区块侏罗系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性,取得了以下进展和创新: 1.通过对主干剖面沉积相研究,确定了研究区侏罗系白云岩所处的相带:局限台地潮坪相和台地边缘礁滩相。米级旋回层序揭示了高频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水—淡水和盐水—淡水混合水白云石化。 2.在本研究区,首次应用岩相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电子探针、X-衍射等手段,对白云岩的白云石化过程从微观角度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本区白云石的三个世代及其相应的形成环境,第一世代为同生成岩阶段混合水白云石化形成,第二世代为早成岩期调整白云石化形成,第三世代为晚成岩期热液白云化作用形成。白云石的有序度高,为0.81-1.00。 3.对白云岩储层的储集性研究表明,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溶孔,孔隙度平均为6.50%;渗透率平均为15.24×10-3μm2,排驱压力很低,一般为0.06-0.42Mpa。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和缩颈状,喉道分选较好,孔隙结构以大孔粗喉、中孔中喉为主。综合孔隙结构特征,本区块白云岩储层属Ⅰ、Ⅱ类型,为中孔中渗、低孔低渗类储层,整体评价为较好—好。 4.白云岩油气储集层的荧光发光部位以晶间溶孔、晶间孔、裂缝、溶孔、为主。荧光颜色主要为黄绿色、绿黄色、和黄色,发光强度大部份为亮和中亮。本区块油气绝大部分是晚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二次运移进的。 5.研究区白云岩的孔隙演化经历了同生成岩、早成岩、晚成岩三个阶段,由最初的孔隙度35%降至如今的7%。孔隙演化与白云岩的埋藏史、研究区的生烃史和两次构造运动紧密相联。孔隙演化、圈闭形成、油气充注比较匹配,形成了如今布曲组白云岩的构造—岩性油藏。 6.利用激光碳氧同位素技术和包裹体分析并结合岩相学,研究了异形白云石对白云岩储集层物性的破坏作用,降低了孔隙度和渗透率。异形白云石的形成对应于燕山运动对油藏的初次破坏,同时表明有两期热液活动。 通过以上研究证实,双湖地区毕洛错-昂达尔错区块侏罗系白云岩的白云石化和孔隙度演化,与本地的生烃史、构造史匹配恰当,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良好,是羌塘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和潜在的产层,为下一步羌塘盆地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