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古印度的罗汉信仰,在中国历经宾头颅尊者、四大罗汉、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发展历程,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罗汉造像艺术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页璀璨夺目的篇章,尤其是大量画家们创作的罗汉画作品,更是兼备艺术审美和社会研究的双重价值。 本文以唐宋时期的罗汉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在第一章中,笔者使用文献考察的方法分析出了罗汉画在唐宋时期兴盛的背景,包括罗汉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人物画发展的成熟、立体空间中罗汉雕塑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出现和佛教世俗化趋势。第二章首先按照年代顺序,梳理出唐宋时期罗汉画的主要创作者及其作品,对卢楞伽、刘松年、李公麟等人的罗汉画作品进行了图像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唐宋时期罗汉画的三种形象来源,即造像量度、客观现实和艺术创作;两种体裁形式,单尊多幅和单幅多尊;以及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世态相和野逸相。 由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最为欣赏禅月大师的十六罗汉图,因此第三章从罗汉“奇”像、美学“奇”观和僧人“奇”梦三个方面,对贯休及其罗汉画进行了个案研究。现存研究多是对贯休罗汉画进行图像研究,故本文另辟蹊径,对此“不类世俗”的罗汉形象追本溯源,概括出三个主要形象来源,即对传统图式的继承与变革、对西域高僧的艺术加工,以及对会昌法难的情感宣泄,并由此“奇”像为切入点,探讨中国美学中的审丑精神。此外,笔者对“应梦罗汉”一事进行了分情况论述,提出两种假设:若“应梦”一事仅为托辞,那么贯休就是在为自己所创的新的罗汉图式制造一种神性的解释,从而便于世人接受;若“应梦”确有其事,则此“梦”可能是贯休在参禅入定时达到的一种玄幻思想状态,也可能是借由梦的形式,表达其内心深处渴望修得罗汉正果的美好愿望。 在最后一章中,笔者根据徐复观先生提出的“为人生而艺术”这一精神,总结出唐宋时期罗汉画的三种主要功用,包括寄托画家情思、便于世人供奉祈福,以及为了修行之人禅定观想之用。 本文对唐宋时期罗汉画的研究从图像分析入手,却不拘泥于现存图像,结合了历史背景和佛教典籍,阐释了罗汉画相关的宗教信仰、画家心理等问题,为现存的罗汉画图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