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新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不仅影响了成年人,也对青少年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道德缺失和行为不当的新闻报道,其中“缺乏感恩意识”、“忘恩负义”等词汇也频频涌现,人们不禁为当今的道德现状担忧。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放在了青少年的身上,越来越注重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健全的人格。感恩是一种积极性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更是一种情感特质和心理品质。本研究针对这一话题对当地小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感恩对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小学生感恩现状总体良好,在感恩中存在的“亏欠感”最少,对他人恩惠的“珍惜感”最强。有趣的是,从感恩对象上来看,被测试的小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程度最高,对生命和父母的感恩程度最低。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感恩在性别、居住地、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几个方面的显著差异性。从性别上来看,有6个因子的数据呈现出了显著性的差异,分别是“感恩亏欠”、“识恩”、“谢恩”、“施恩”、“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以上因子均分都是女生高于男生,其他因子无明显差异;从居住地上来看,表现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感恩珍惜”、“感恩自然”、“谢恩”、“感恩生命”、“感恩社会”、“感恩同学”这六个因子上。相比于农村的学生,城市的小学生更加懂得感恩;所测试的小学生感恩情况在是否独生子女的问题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从是否担任班干部的角度分析,“感恩珍惜”、“识恩”、“报恩”、“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生命”、“感恩自然”这七个因子上表现出的差异是比较显著的,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以上七个因子所呈现的感恩情况相比不是班干部的学生感恩程度要高;从年级高低的角度分析,小学生感恩情况在不同年级上的显示不同的差异性,尤其是“感恩父母”这一项,差异最显著,年级越高,其感恩程度越高;“感恩社会”这一项,年级越高,感恩程度越低。本研究根据得出的结论进行感恩课程设置,通过几个月的感恩教育课程干预,再次对被试进行测试。本研究发现,经过感恩课程干预之后,学生们的感恩情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父母的感恩。经过感恩教育课程前后的对比,本研究还从所得出的反馈中提出较为有效可行的感恩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