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创业板自2009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创业板这个孕育高成长性、高创新型企业的摇篮给予关注,创业板不仅能够让更多高科技企业拥有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能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风险投资的风险,从而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高科技投资资源的流动和使用效率,因此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自其成立以后不到三年的时间却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投资者已经从对创业板最初的疯狂追捧中冷静下来,开始客观的审视和探究创业板公司上市后出现的业绩下滑、股价变脸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对其财务报表最常用的一种调控行为,用以误导投资者对其公司真实业绩的评价和判断,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广义的盈余管理既包括了合法调控的活动也包括了违反会计准则的欺诈行为,即恶意(过度)的盈余管理。考虑到盈余指标在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问题所潜在的风险,作者认为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诸如创业板这种新兴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以往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运用多种方法论证了盈余管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并且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进行了探究。但是,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单一的资本市场的上市企业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对于两个市场特点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大陆创业板市场和香港创业板这两个市场的比较分析尚属空白。 为了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大陆创业板市场,以期能够对现在创业板市场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能的办法,本文在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办法,首先阐明选择大陆创业板和香港创业板进行比较研究的动机和研究背景,包括对两地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选取2008至2010年的样本对大陆创业板和香港创业板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并对其各自市场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鉴别能力(市场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大陆创业板的盈余管理程度不仅显著的高于香港创业板,并且大陆创业板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市场反应程度也显著的高于香港创业板,即大陆创业板对盈余管理后的利润的鉴别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现金构成的利润和利用应计项目调整后的操纵性应计利润难以区分,甚至趋于持以相同的市场定价,同时大陆创业板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IPO首日中的市场反应也显著的高于其对于上市公司日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市场反应。这些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缺乏成熟的监管和有效的引导,此现状将有可能持续的诱导上市公司选择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上市公司利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美化”业绩,而当这美丽的愿景被打破之时,由于与之前想象的预期业绩截然不同,市场很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反应,这样势必使得投资者遭受真金白银的损失,甚至投资创业板的热情将会逐渐消退,市场或许将变的萎靡不振,这对于创业板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保护这一初衷显然是有害而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