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MODIS NDVI数据的基础上,加以结合像元二分模型、趋势线分析、相关分析法、GIS空间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各类型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汾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反演,并且加入了气象因子与地形因子对流域进行分析,将植被覆盖度与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和论述,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汾河流域植植被覆盖逐年增长趋势比较明显,年间变化中,除吕梁山脉与太原盆地,其余地区年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年际间变化呈现增长趋势,整个流域植被分布规律较为均匀,发展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0.6以上的面积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0%以上,水体或极低植被覆盖度仅占了3%左右。(2)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从2001年的0.55增长到2017年的0.72。虽然略有波动,但波幅较小,汾河流域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趋势显著增长,很直观的反应出流域内环保政策对植被保护有相当重要的效果,也从侧面说明流域内农业产业发展较为良好,(3)植被覆盖度与气象因子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关系的研究表明,汾河流域的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温度为由北向南递减的空间分布态势。降水量呈现波动趋势,波幅较大,2003年最高为650mm左右,2015年最低为350mm,分布特点是北低南高。分析植被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变化关系,除2003年外,年均气温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在2015年,均温到达17年最高,同时,植被覆盖度也到达最高,证明温度随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响应是较为及时和显著的,降水与植被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整体降水的趋势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很好的吻合。2003年温度到达低谷,但降水丰富,植被覆盖度并未下降,这说明降雨增多适当的弥补了气温的不足,同时也说明,植被覆盖度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很大,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4)选择2001与2017年植被覆盖度,通过DEM地形数据与植被覆盖率的分析,可以看出,汾河流域的高程最低为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其次为内地与山脉相连接区域,最高处为流域两旁山脉,分布情况表现为北高南低,这与气温分布相吻合,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也由随着高程增加而增加,在高程到达2000m时达到最大值。太原盆地、临汾与运城地区低坡度区域分布较多,其他地区坡度较高,随着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率也随之增加。而坡向分布在研究区分布较为均匀,无坡和阴坡的植被覆盖率最高,这与日照时数和养分吸收的强度有关。在年际变化方面,2001与2017相比,各地形下的植被覆盖度率都出现了增加,特别是在高程较低、坡度较为平缓的地区,也正是人类生活痕迹比较频繁的地区,很大程度上表明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改善较为明显。(5)通过对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政策的分析,发现耕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出台的汾河流域保护政策也在逐年增加,这些都是流域内植被增加极其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