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佛教领域,中日两国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融中,口译人员发挥着一定的推动的作用。如今为进一步推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需要更多的从事佛教宣传的译员们的积极努力。释意理论自提出以来,在口译界引起了轰动。该理论来源于口译实践,有助于口译实践研究的深化,推动口译实践的发展。2019年6月11日,带领山西大学退休老师的两位日本人朋友前往山西玄中寺参观,此次口译实践持续了2个小时。另外,对佛教圣地旅游宣传片进行口译。实践报告讲述了佛教导游词口译的任务过程。实践报告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叙述了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对于释意理论与有关佛教的口译实践的研究现状,记述了研究报告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为关于释意理论,叙述了释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核心部分—三角模型,说明了释意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其对翻译界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为佛教导游词口译实践过程概述,本章记述了实践活动的译前准备以及具体过程,以释意理论为指导,以带领两位日本友人参观玄中寺时的口译实践以及佛教导游词的口译实践为研究基础,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漏译、错译、句意表达不清的问题。释意理论的观点是译者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对等,而是要追求原文意思的等值,而意义一般又分为概念意义、修辞意义、语法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以及文化意义这六个方面,因此,本章主要从这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在口译过程中,快速理解讲话者的句意的技巧,并分析了灵活运用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进行口译的方法。第四章为结语,本章对与佛教相关的导游词的口译方法进行了总结,为从事佛教圣地旅游口译的后辈们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