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胰岛素抵抗(IR)是T2DM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1995年Stern提出了著名的“共同土壤”学说,认为糖尿病(DM)、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异常、肥胖是在胰岛素抵抗这个共同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即胰岛素抵抗为这些疾病的共同发病因素。IR是指需要超过生理量的胰岛素才能在胰岛素的效应器官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可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DM是引起终末期肾病、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因此DM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高糖高脂(2H)和高糖高脂高盐(3H)饮食成功诱导IR大鼠动物模型,在IR发生后且血糖正常阶段,外周神经病变已经发生。我们推测在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血糖正常阶段,多种器官已经存在病理改变。因此我们在前期高糖高脂(2H)和高糖高脂高盐(3H)饮食成功诱导IR大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血糖正常时期多脏器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形态的变化与糖尿病并发的脏器损伤的关系。目的我们在成功地建立IR且血糖正常的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大鼠肾脏、晶状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旨在为糖尿病引起的脏器损伤的预防提供实验基础,为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功制作IR抵抗大鼠模型,采用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技术,研究肾脏、晶状体、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 2H组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分别为(2.23±0.88)μm,(0.86±0.25)μm,P<0.01,系膜区增宽,足突明显肿胀,部分融合,部分内皮窗孔消失,屏障结构破坏,肾脏间质水肿,有炎细胞浸润;足突融合成片。3H组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分别为(1.88±0.41)μm,(0.96±0.22)μm ,P<0.01,足突明显肿胀,大部分融合,部分内皮窗孔消失,屏障结构破坏严重,间质有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大量脂滴沉积;肾间质可见浆细胞,部分区域有明显髓样结构形成;肾小管刷状缘排列不整齐,微绒毛倒伏;管腔皱缩,局部细胞变性脱落,管壁空洞,足突大部分融合成片,裂孔消失。2.透射电镜下观察,2H组,晶状体纤维细胞线粒体溶解、断裂、嵴消失,空泡化,细胞质有脂滴沉积。3H组,晶状体纤维细胞间缝隙连接结构破坏,细胞间隙变宽,并有脂滴沉积。扫描电镜下观察,2H组和3H组浅层皮质纤维细胞体积增大,形状、排列紊乱,大范围融合;深层皮质纤维细胞表面不规则;细胞之间的间隙均明显扩大。3. 2H组出现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内有炎细胞浸润,肝窦周围、汇管区见红染的胶原纤维。3H组发现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点状坏死,炎细胞浸润;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大小不一的脂滴呈弥漫性聚集在肝细胞内,脂褐素沉积。肝细胞间、肝窦周围、汇管区见大量红染的胶原纤维。2H组和3H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肝Kupffer细胞增生,肝细胞胞质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Disse间隙内胶原纤维多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活化增生,另外,观察到浆细胞和肝星状细胞联系紧密。结论1.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肾脏形态学存在病理改变。肾小球滤过屏障,肾小管存在的病理结构改变,可能是形成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2.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晶状体的超微结构存在病理结构的改变,有发生白内障的可能性。3.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正常阶段,肝脏形态学发生早期纤维化现象,可能与免疫系统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