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论文选取中国清朝末年国学大师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和21世纪美国汉学家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作比较,剖析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运用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并分析两译本不同倾向的深层原因,试图寻找中国经典翻译的最佳策略。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论语及其翻译情况,并且主要介绍对论语英译的研究情况及学者对辜鸿铭和斯林哲兰德的《论语》英译本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归化和异化,包括归化和异化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为论文主体的部分,主要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上首先对论语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基本概念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分析对比二者在特殊句式上的翻译。最后探讨修辞格的翻译方法。最后得出在语言层面上,辜鸿铭倾向西方英语思维,照顾英语读者感受,采用意译翻译手法。而斯林哲兰德对原文忠实,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从文化层面对两个译本再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比专有名词翻译。第二对比物质文化上的翻译。第三从宗教文化分析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第四从社会文化对比二者翻译。从而得出结论,在文化层面上,辜鸿铭倾向采用归化策略,根据英语读者思维模式,用西方文化类比中国文化,适当增减,重新编排原文。而斯林哲兰德采用异化策略,尽量保存中国文化特色,对于较难懂的文化翻译时配上加注说明。两个译本采取完全不同策略,却都实现了各自的预期效果。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文对两个译本比较二者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寻找翻译中国古典的最佳策略,但是却发现译者使用不同翻译策略都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效果。两英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做出了贡献,因此,归化和异化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在中国典籍英译中,译者应根据其目的和文本功能而采取不同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