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对华认识”,在本研究领域也常以日本的“中国观”“中国印象”“中国形象”等方式被表述。本文认为“日本对华认识”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应该在有明确定义的前提下展开研究。中国当前该领域的成果以宏观的综合性研究和代表性人物的个别研究为主,近年出现的一些比较踏实的研究也主要围绕政界典型人物展开,对日本经济界中国认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经济界对华认识信息来源、对华认识文本及影响力发展变迁的研究,探讨日本对华认识的变化对日本政府涉华政策和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华认识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笔者通过多学科综合理论的应用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不同群体日本人对华认识的信息来源渠道、表现方式、对外交流方式和影响力都各有不同。因此,提出了在对日本对华认识进行概念定义的前提下,对作为认识主体的日本人进行分类研究的思路。并进一步结合前人的研究,确定了依据在整个社会对华认识生成的影响力大小,把日本人初步按照政界、经济界、学界和民界的分类展开研究的方法。本文提出,经济活动是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最重要内容,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在整个日本对华认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日本社会仅次于政界的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本文主要根据不同时期中日经济合作的特点,从日本经济界观察中国的视角,沿着其对华认识内容形成、发展和影响力的变化轨迹,把邦交正常化40多年以来日本经济界的对华认识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展开研究:1972年到1992年是以中日双边贸易为中心的第一阶段,中国在日本经济界的认识定位为“贸易对象”。以邦交正常化这一政治背景及相关经贸协议的签订为前提,中日双边贸易额在这个时期实现了大幅增长;1992年到2001年中国加盟WTO之前是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经济界的对华认识定位特点为“投资、贸易对象”。本时期中日关系较前一个时期有了明显变化,由“崇尚友好”转为“注重合作”,政治方面也出现了偶尔的摩擦,但并未对经济合作大局造成明显影响;2001年中国加盟WTO以后属于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日本经济界对中国的认识定位为“合作与竞争伙伴”、“潜力巨大的消费者市场”。中日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在这个时期(2010年)发生逆转,探索双赢的新发展模式成为中日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政治方面的摩擦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本时期后段逐渐表现出来。日本经济界一方面加强面向双方政府的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呼吁民界人士建立不依靠政府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是在邦交正常化以来这三个大的纵向分期内,对每个时期日本经济界的涉华言论、行动和对华研究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力展开横向研究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日本经济界对华认识内容的发展变化,与中日经济合作的状况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的对华经济政策。当中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时,双方比较容易建立安定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关系。反之,当一方的发展打破这种平衡,中日关系就会出现摩擦。就当前双方摩擦的根本原因来说,可以归结为原来在中日经济合作中明显占主导地位的日本,不能适应中日经济合作关系从由双边互补转变为全球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性合作的结果。但是,日本经济界在长期的对华经济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加之中国作为全球性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日本经济界的共识,他们在变化的对华经济合作中提高管理能力,正确面对在中国存在的市场风险,对华认识越来越走向理性和成熟。就中日双方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来说,本世纪之前,中日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对政治关系的依赖性很强,双方很多合作项目都是在政府层次的协议前提下展开的。随着中国加盟WTO和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在两国经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