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盲目的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对一些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濒临销声匿迹的边缘。目前,保护古城镇、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由于我国法律保护制度仍不够完善,保护措施相对落后,公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产权、资金遗留问题等原因,都对古遗址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困扰,大拆大建、“假古董”、过度商业化等一些问题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频繁发生,并且,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涉及领域和内容比较全面,但在研究对象上多偏重于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则显得不足。本文以建平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建平县的历史变迁和建设现状,分析建平地[区的特色与价值,结合周边地区历史遗存(如喀喇沁左翼、赤峰、承德、建昌地区)现状,从背景分析和经验借鉴出发,结合国内外典型实证案例,从历史文化传承、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入探讨并总结了一系列适宜建平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方式,提出具有特殊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策略——以点带面地与周边其它地区古遗存相衔接形成“喀喇沁蒙古文化景观圈”,丰富地域文化特色,强调地域性“本土化”策略。建平地区的很多古建筑都被烧毁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历史性建筑,如惠州城,如今只能隐约看出一些残破的土城墙和角楼。人为的摧毁与时间的摧残导致很多古建筑都被重建或翻修了,丧失了它的原汁原味,并且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保护历史遗存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矛盾,人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处处高楼林立,布局和景观也都雷同,古城的特色正在消失,如何保护和延续建平县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何协调保护人文环境与城市现代化的矛盾,正是目前建平县丞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之所在。文章在大量阅读读相关专家学者的著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辽西文化的形成以及其特点,考察了建平历代的变迁,总结了建平的地域特色,并对建平的建设现状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梳理,从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延续历史遗存的方法,把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应用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