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多发于春秋两季,主要特征是群集性水疱、带状疱疹神经痛及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带状疱疹的发病多数与感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外伤、肿瘤、各种感染、系统性疾病等诱发因素致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有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初次感染VZV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隐性感染,之后,此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且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各种诱发刺激的作用下使之活动,潜伏的病毒再次激活,生长繁殖,导致被侵袭的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疼痛。目的:本文对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带状疱疹的可能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09~2010年的193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季节特点、皮损分布、病情分型、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情况等。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诊断的带状疱疹患者19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11例,男女比例为0.74:1。16~45岁37例,46~60岁43例,61~90岁113例。发病以春秋两季居多。2、发病诱因:发病前有疲劳、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等情况24例,生活不规律者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4例,曾施行手术者16例,有肺部疾病(如肺炎)病史者6例,并发两种以上疾病者14例。住院期间查出伴发泌尿系肿瘤4例。30例无明确的诱因。3、临床特点:1)皮损分布特点面三叉神经分布区44例,胸肋神经分布区56例,腰腹神经分布区50例,颈肩、上肢区28例,臀部、下肢区15例。2)临床分型寻常型169例、大疱型带状疱疹7例、泛发型带状疱疹5例、眼带状疱疹5例、耳带状疱疹2例、出血型带状疱疹5例。3)自觉症状自觉疼痛患者148例,56例严重影响睡眠。30岁以下患者多为轻度疼痛,31至50岁患者多为轻中度疼痛,50岁以上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先有神经痛后起疱疹者114例,先有发疹后出现神经痛者43例,发疹和疼痛同时出现者36例。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或)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08例,单核细胞升高55例。7例患者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异常6例。其中CD4下降4例、CD8升高2例,CD4/CD8均有下降。5)3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6例皮损部位并发感染。3例并发口周病毒性疱疹,1例皮损侧并发青光眼,4例并发眼部病毒性结膜炎,2例为Ramsay-Hunt综合征。8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4例患者在入院期间行腹部及泌尿系超声查出泌尿系肿瘤。4、治疗:给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力、局部外用药、微波、针灸、拔罐等治疗。疱疹较重、疼痛剧烈患者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日一次肌注,如无持续高热可连用七天。对于年龄稍大、头面部、面积较大、疼痛明显的带状疱疹患者查无激素应用禁忌症早期加用地塞米松(5~10mg)静点,神经痛缓解后减量。结论:带状疱疹为常见病毒性皮肤疾病,好发于春秋两季,带状疱疹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年龄及体质有关。对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应尽早治疗。对头面部或重症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应早期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炎症和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同时进行系统检查,排除或发现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