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再融资(Seasoned-Equity-Offering)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研究的热门领域。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增发新股方式的出现,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方式不再仅是单一的配股,在资金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少上市公司为了开发新项目、多元化发展等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更多的融资选择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环境和更多发展壮大的机会。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相比具有弹性大、融资额高等优越性,因而成为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首选融资方式。这些公司融资后的财务状况也成为利益相关者关心的重要问题,融资后是否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盈利机会和利润前景,其业绩的变化都归因于哪些重要因素等都是本文即将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股权再融资后业绩变化的相关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大多数是关于股价变化等市场反应的结论,对于融资后的长期财务业绩至今尚未得到一致结果,且影响业绩变化的相关因素仍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基于对此研究空白的探索,尝试总结出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本文以沪深两市2001年~2004年实行配股和增发的121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其融资前两年至融资后六年的9年时间作为观察期,对多种不同财务指标进行统计量描述和非参数检验,得出业绩变化趋势的相关结论,并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股权结构理论、代理理论以及盈余管理假说等理论为依托,提出相关假设,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样本数据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进行回归分析,归纳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在融资后普遍存在短期财务绩效不佳,且业绩不及融资前,与同期未进行再融资的配比样本相比,业绩也并不具有优势;但经过三年左右的调整期,从长期来看并未出现持续滑坡。从影响因素方面,融资额与净资产的比例不协调是影响企业融资后短期业绩低下的重要原因,这也反应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圈钱”动机;而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对融资后的长期业绩有显著影响,股权越集中的公司融资后的长期业绩越差、规模越大的公司在融资后能够较好地发挥资金的有效性,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和对企业信息披露的高要求,使大公司的长期业绩要明显好于小公司。最后分别从外部和内部提出政策建议以及针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相关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