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从而为中医辨证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回顾北京东方医院心内科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住院病历,按照纳入以及排除标准,共筛选了1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按照制定的“非瓣膜病性房颤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病例筛选表”,采集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辅助检查。本研究聘请2位长期工作于临床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结合当时辨证及临床症状、体征进行重新辨证。并将合格的病历调查表输入计算机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候分布:本研究共纳入111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例,中医证候以气虚证(89.2%)和血瘀证(62.2%)最多见,痰浊(包括偏寒、偏热,共占32.4%)、阴虚(23.4%)、血虚(21.6%)亦占一定比例,气滞(0.9%)、阳虚(1.8%)、水饮(1.8%)比较少见。2.非瓣膜性房颤之证候组合:以单证(47例,42.3%)、双证组合(36例,32.4%)最多见,三证组合(22例,19.8%)、四证组合(6例,5.4%)次之。其中单证组合中以血虚证(24例,占51.1%)、血瘀证(11例,占23.4%)最多见,阴虚证(5例,占10.6%)、水饮证(2例,占4.3%)、阳虚证(1例,2.1%)次之,本研究病例中没有单纯的气滞证、气虚证。双证组合中气虚血瘀证(29例,占80.6%)最常见,气阴两虚证(6例,占16.7%)、痰瘀互阻证(1例,占2.7%)比较少见。三证组合以气虚血瘀痰阻证(14例,63.6%)最多见,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证(7例,31.8%)次之,气阴两虚兼有痰阻(1例,4.5%)。四证组合只有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例)。对双证、三证、四证进行整合分析显示,气虚血瘀(49例,44.1%)基础上进行组合最多见,痰瘀互阻(21例,18.9%)、气阴两虚(20例,18.0%)组合次之。3.非瓣膜性房颤之病位:非瓣膜性房颤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本研究显示,累及脾脏(49例,44.1%)、肾(26例,23.4%)最常见,肺(5例,4.5%)、肝(1例,0.9%)比较少见,病变仅位于心脏(30例,27.0%)亦不占少数。4.中医证候回归分析:以合并冠心病组与不合并冠心病组为因变量,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寒痰、热痰、水饮9个中医证候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Enter方法,选入与剔除值为系统默认的0.05与0.1,结果显示痰热证系数B为1.392,其相对危险度为4.024,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为1.146~14.122。研究结论1.气虚证和血瘀证是非瓣膜性房颤最常见病理基础,气虚血瘀是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候最常见的组合。2.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医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3.痰热证与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间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