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丽丝·门罗是加拿大女性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终身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享有“我们的契科夫”的盛誉,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最新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于2012年出版,由十四篇故事组成,揭示了门罗关于成长,婚姻,爱情,疾病和死亡的永恒主题;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大评论界的关注;同时,它也是门罗力荐给读者的最后也是最好的一部作品。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及文学评论家从多个不同角度评析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亲爱的生活》。然而,大多数研究关注主题、文化、叙事艺术,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比较文学及心理学等方面。门罗对女性生活日常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在追寻着自由的同时又在逃避着自由;生活于她们而言是一场自由进行曲,这使得她们挣扎于个体自我、家庭和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需求。而弗洛姆的自由说中所蕴含的一些独特阐释又恰恰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借埃里希·弗洛姆的自由论试析《亲爱的生活》中五个故事里的女性。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其中,正文本分由四个章节组成。引言介绍了爱丽丝·门罗和小说《亲爱的生活》,埃里希·弗洛姆的自由论,以及国内外对门罗的《亲爱的生活》的研究和评论,进而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弗洛姆的自由观中所涉及的“纽带”、“逃避”、“自发”为理论出发点,分析门罗的小说,揭示女性生活的实质。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弗洛姆自由论的三个重要概念,“纽带”“逃避”与“自发”。在现代社会,个体为获得自由摆脱了曾赋予其生命以意义和安全的所有“纽带”,却又陷入了无能为力及孤立的状态。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全的状态,个体开始竭力“逃避”自由,却被束缚在新纽带关系之中。但以牺牲个体自我为代价的新纽带并不能恢复他失掉的安全感。因此,这种“逃避”又给人套上了新的枷锁。而“自发”以不压抑自我、不割裂理性与本性为前提,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真实自我并依照其自由意志进行活动,使其重新找回安全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第二章从“纽带”的双重含义来具体分析女性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扮演着多重角色,相应的也承受着多重的困境;而“纽带”,作为女性与家庭和社会联系的节点,在给予女性安全感的同时,也限制了她们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寻;因此,女性徘徊于自我需求,家庭责任和社会期待的矛盾边缘,而她们的追寻也被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琐碎日渐湮没,并逐渐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变得无力与孤独。因此,“纽带”又成为了她们追求自由与自我实现的一种束缚与枷锁。第三章以“逃避”的深层次概念来关注女性在生活中的心理历程。自由所带来的孤独与无力感迫使女性个体在逃离束缚后开始寻求新的“纽带”关系。以感性占据统治地位的女性以爱之名屈从于外在男性权威,致使她们在生活中为了寻求丢失的安全感而牺牲掉一部分的自我。而内在权威又假借责任和良心之名无形地制约着女性,迫使她们在生活中放弃自我需求,回归理性。无论是感性占据抑或是理性占据,都是一种割裂自我,压抑自我的“逃避”,因此,新的“纽带”是暂时的,脆弱的。第四章从“自发”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了女性在生活中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出路。女性“逃避”到新的“纽带”关系中注定是失败的,生活中的意外与悲剧便是最好的见证;女性对权威的依附其实是对安全感和权利的依附,而这种以牺牲部分或全部自我为代价的“逃避”是不牢固的,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再次唤醒女性对内在自我的追寻;因此,自发性的缺失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唯有在实现自我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女性才能在寻求自由与幸福的同时与他人建立起平等独立的关系。基于以上的讨论和分析,结论部分指出门罗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表面上看似幸福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孤独与无力感。面对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女性游走于社会或家庭需求与自我需求的矛盾边缘,不论是被动的屈服或主动地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仍然会与意外与悲剧不期而遇。尽管,这种生存困境对于女性而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她们对自由和幸福的追寻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她们终将通过自发性的活动找到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