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自Hyme(s1972)提出以来就受到了语言学界广泛的关注,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Widdowson (1975,1978), Canale&Swain (1980),Bachman (1990)等语言学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研究以Bachman(1990)的交际能力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采用课堂观察、自我评估和访谈三种研究方法调查湘潭3所高校共176位理工科学生,3位英语教师,以此探究课堂语言输入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课堂观察共收集了24个课时的语料,每所高校均为8个课时。结果显示这三所高校的外语教学内容以语法、课文为主,其他语言知识和技能很少涉及,教学手段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较少参与课堂交流。交际能力自我评估采用Bachman&Palmer(1982,1989)设计的量表,主要考察了交际能力的三个部分:语法能力、语篇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130位理工科学生参与了本次测评,结果显示将近90%的理工科学生交际能力处于低水平,尤其是社会语言能力。相比之下,其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处于稍高水平,对语法和词汇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懂得如何将几个句子联结成一个连贯的语篇。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却无法根据语境和谈话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交际语言和交流技巧。同时,在很大程度也无法地道自然地使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另外,就交际能力而言,不同学校的学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根据调查和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与课堂语言输入的差异性有关。基于数据分析和访谈反馈,本研究发现研究对象的语言水平与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之间有较高相关度。学习者语言水平越高,其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也会相应较高,从而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这说明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是促进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之下,语言水平与社会语言能力之间相关度并不明显。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课堂语言输入与交际能力的发展成正相关。整体上而言,学习者吸收更多知识型语言输入,其交际能力会相应提高。学习者接受更多的功能型语言输入,其语言表达能力就会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