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军政配合以利抗战的需要,1938.7-1944.7,陈诚任湖北省政府主席6年。其间,由于军事方面的原因,按国民政府意图,曾由陈诚受权严立三(1938.7-1940.8)、朱怀冰(1943.3-1944.7)代行省主席职权,只有1940年9月至1943年2月期间是陈诚亲主湖北省政。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1月,湖北省政府展转宜昌迁驻恩施,由此逐步建立起毗邻川陕湘,以恩施为中心的鄂西抗日后方。 在主政湖北,特别是亲理政务的2年又5个月的这段时期,陈诚把战时当作平时看,以鄂西后方为试验地,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上都作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型的建设湖北,开发鄂西的思想与政略。他胸怀“建设国家,才是我们一贯的目的”之思想,抱着“我们现在不是来维持湖北残破的局面,而是要来开发这一切都落后的鄂西”,“且为将来建省的基础”之理想与信念,挈起“建设新湖北”的旗帜,施行民生主义经济政策、计划教育、二五减租等一系列举措,使湖北形象为之一新,鄂西面貌为之一变。 陈诚放眼湖北之未来,主持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大武汉建设计划(草案)》。但由于战争的影响,这些规划主要在鄂西土地上具体实施。其间,分事、分层、分级负责制度的推行,提高了省、县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禁绝烟毒,鄂西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凭证分配、物物交换、征购实物政策的实施,使鄂西后方基本避开了通货恶性膨胀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剧烈冲击,安定了民生;兴修水利,扩大夏、冬作物面积,改良土壤、种子,积极合理地开发鄂西农业,扶持培植林、茶、桐业,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粮食增产这一中心任务的完成。不仅保障了庞大军政学人口的供给,且使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而扩充省营工矿企业、鼓励合营工厂,奖助民生小工厂,扶助民营工业和小手工业等一系列措施,则大大促进了鄂西后方的工业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鄂西近代工业开始的标志;他推行的以公费制度为核心的计划教育,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可贵探索,加速了湖北,鄂西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上述一系列建设事业的开启,给陈诚带来了至今尤为人称道的声誉。 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的鄂西后方的建立,构筑起战时陪都重庆的可靠屏障,奠立了湖北支撑八年抗战的物质基础。但陈诚到底是一位传统型官僚政治家,其主政湖北尽管不乏开拓性成就,但亦无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可不加以评判,亦不可刻意苛求。 陈诚主政湖北这段历史在陈诚个人政治生涯中和湖北特别是鄂西建设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占有大量文献档案的基础上,拙著试图重建史事,尽可能还陈诚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力图探明就中利弊得失,为今日湖北、鄂西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