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国开始了城镇化进程,若干个城市不断涌现出来,大建设、大的造城运动从来没有停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追求“新、洋、高”,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层、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化的代表,寄希望在短时间能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地改变城市的形象,结果反而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在旧城改造中把千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需要有机更新的一面。“在推土机下,很多历史街区被推为平地,很多传统街区被写上大大的“拆”字。很多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年,甚至几代,而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今天却被无情地拆毁”,令很多遗产变成“遗憾”……当前我国大量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蔓延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历史遗存和山水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压力,历史特色逐渐丧失。
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工作在过去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观念重视不够、发掘不足,尚未形成与我国传统城市格局相适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笔者回归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以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为例,对“山-水-城”艺术骨架构建进行研究。桂林是世界瞩目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自然优美,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桂林的“山-水-城”格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首先在对艺术骨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相关中外理论进行了评析。进而对国内外艺术骨架的建构思路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独特的城市营建模式-“山-水-城”格局;接着探讨了以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的“艺术骨架”建构方法。最后以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为例,通过对市域形势、山川、城市和景点多个尺度的“山-水-城”格局的分析,提出强化“历史节点”、联系“特色片区”、塑造“艺术骨架”的建构思路,并制定了多个层次、多种途径的发展导则,对历史城镇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掘并延续传统“山-水-城”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