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的叙述与寓意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灵山》(1989)是高行健对现代汉语表现力的挑战,也是作者对现代小说文体的探索和创新。在《灵山》中,“你”、“我”、“他”三个人称交替展开叙事,这三个人称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灵活使用人称代词,不同的人称代表不同的人物,也展现着不同的人物心理;小说的叙事视角也随着人称的变化而变化。人称的变化也暗示着《灵山》内部结构和逻辑的变化,人的意识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展现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同层面,以及人物对于真正自我的艰难找寻。  《灵山》所写的内容包罗万象,但主要是以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为背景,小说人物长途跋涉寻找灵山的同时也记录下许多失落的民间文化。《灵山》有清晰的文化寻根意识,与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有内在联系。小说写的是传统文化,但写作手法却是西方的。小说中人物的自言自语、时间和空间的倒置等许多方面都具有意识流小说的特征。而高行健自己主张“语言流”,小说的艺术在于语言。这样自觉的小说语言观念,以及对语言的自觉探索,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语言特色。《灵山》的语言是流动的,在流动的语言中,作者寻找着民族文化之根,而《灵山》中的人物也是在意识的流动中探寻,探寻“河那边”的“灵山”,探寻“彼岸”;同时,也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叙事的独特风格是《灵山》的形式层面,而就“灵山”寓意层面来说,所蕴含的更多的是对精神世界的分析和探究。《灵山》中的人物都是一些“精神角色”,他们都在找寻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灵山”在作品中早已不是一座山那样的简单,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体悟。《灵山》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心象、楚文化、隐逸文化等理解和思考,小说背后更是高行健对人生的顿悟。  探寻灵山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在茫茫天地间,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个体的脆弱和生存的困境在小说中通过漂浮在水面上的软木塞子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小说主人翁从河对岸来到“灵山”之时,却被一个老者告知灵山在“河那边”。这一哲学寓意与高行健1983年所写的短篇小说《河那边》,以及1986年在国内写的最后一部戏剧《彼岸》不谋而合。“灵山”在“河那边”,“河那边”就是“彼岸”,“彼岸”的不可达到,可以作为“灵山”这一意象的脚注来看。  《灵山》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吸收了20世纪许多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却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在不断的回忆、记录和幻想中,完成一场中国文人的心灵探寻,可谓是栉风沐雨、澡雪精神。小说最后以主人翁从一只青蛙的眼中看到上帝作为结束,充满了禅宗的顿悟。上帝无处不在,灵山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20世纪前半期的现代中国风云激荡,专制君主制度崩溃,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诗学是如何在现代社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喜欢运动,是出了名的足球迷,今年5月12日,67岁的潘基文兴致勃勃地参加联合国外交官春季足球联赛,结果却不慎摔倒,导致左手轻微骨折,至少6周需要打石膏。潘基文只好打着绷带在联合国大楼内办公。医生认为,67岁的潘基文不宜参加足球这类剧烈的运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坚持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缺乏对自身生理阶段及运动安全的了解,存在认识误区,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的还造成
对于很多想要减肥的女性来说,她们多么希望能只吃饭不长肉,但这个愿望不仅无法达成,而且吃完饭后长肉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脂肪在人体中囤积的速度,通常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在吃下大餐约3小时后,食物中的脂肪就会迅速积累到腰部。不过,在进食早餐后,只有一少部分脂肪会储存在腰部,但是进食晚餐后,食物中一半左右的脂肪都会囤积在腰部。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好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终于可以在此时“大快人心”了,不过,逍遥自在之际可别忘了自我调整,以免节后身心俱疲,无法适应工作环境。那么,如何减少讨厌的“假日后遗症”呢?为此,笔者特别总结了一下长假中会累及健康的三只“拦路虎”,并为你一一支招,摆脱它们的纠缠。  ●拦路虎一:精神恐慌  去年国庆长假,孙先生和一帮哥们一同去陕西旅游,旅途前两天他非常亢奋,做什么都很有兴致。第三天以后情绪就出
对宋王朝本身来说,这虽是文化和经济都有长足进步与发展的朝代,但毕竟又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朝代,对外要维持天朝的威严,对内要维护王朝的向心力,这都需要颂扬盛世,粉饰太平;对宋王
在文学史惯常的叙述中,张天翼及其创作往往被编织在中国左翼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进程之中;在这样的讲述里,他通常被当作左翼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的得与失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