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迄今为止已引种至除南极洲、北极洲以外各大陆亚热带的适宜地区。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引种油橄榄,并开展了多年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然而,经济产量决定了油橄榄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研究表明,油橄榄大多数品种为自交不亲和或部分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可以提高坐果率。因此,为油橄榄主栽品种配置相适宜的授粉品种,可以提高油橄榄经济产量和效益。本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油橄榄基地为试验园,选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10个主栽品种(‘皮瓜尔’、‘豆果’、‘奥托卡’、‘巴利亚’、‘克罗莱卡’、‘科拉蒂’、‘皮削利’、‘云台’、‘九峰4号’、‘鄂植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气象因子调查、开花生物学特性和表型性状研究,结合自由授粉子代的SSR标记父本分析和坐果率调查,研究油橄榄品种间亲和性,确定主栽品种的适宜授粉品种,为该地区油橄榄品种配置提供依据,以提高当地油橄榄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未来油橄榄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本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园内全年各气象因子均适合油橄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可避免试验园内各品种遭受冻害和热害;花期温度(6.1~34.3℃)、相对湿度(9.0%~85%)、降水量(0~8.9mm)和风速(4.1 m·s-1~15.5m·s-1)均有利于油橄榄授粉,促进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和受精。(2)品种间种子发芽时间和出苗率存在一定差异。发芽时间的早晚与出苗率大小无相关性,‘豆果’虽然发芽较晚,但出苗率(54.70%)高于‘鄂植8号’(52.63%)和‘科拉蒂’(20.14%);‘科拉蒂’发芽较早,但出苗率最低。(3)园内各品种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整个试验园花期持续时间为31d,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品种为‘阿斯’、‘城固32’和‘皮削利’(均为21d),最短的是‘长叶卡林’和‘张林’(均为11d)。10个试验品种均与园内其它多个品种花期重叠,有利于充分自由授粉。品种间完全花比例和花粉活力存在差异。(4)10个主栽品种表型数量和质量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4个表型数量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花朵数和花序长(r=0.669)、核型指数与果型指数(r=0.709)等。18个表型质量性状中,果实形状(H′=1.089)变异较大,果实对称性、果实乳头性状和果核对称性(H′=0.325)变异性较小。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聚类分析均将10个品种聚为3组,但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表型数量性状聚类分析中,‘科拉蒂’与其它品种距离较远,而在表型质量性状聚类分析中,与其它品种距离较远的是‘云台’。(5)利用多态性高的12对SSR引物对园内36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品种鉴定,36个品种被聚为3组,其中‘科拉蒂’和‘尖叶卡林’、‘克拉马达’和‘皮削利’、‘中山24’和‘阿斯’距离较近。36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被鉴定出来,其中7个品种为真实品种,其余4个品种与种质资源库中差异较大。(6)对10个品种636个自由授粉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在80%的可信度水平下检测出482个子代的父本,占子代总数的75.79%;36个候选父本中检测出28个品种,繁殖贡献率范围为0.21%~15.77%,平均3.57%,交配母树品种数目为1~6个;10个母本品种中,检测出的授粉品种数目为4~11个。园内品种有效授粉距离可以达到70m,当授粉距离为10m、30m、35m和40m时,平均繁殖贡献率较高,当授粉距离大于50m时,平均繁殖贡献率逐渐降低。(7)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亲和性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在品种间亲和性研究中,坐果率调查结果表明:‘佛奥’与‘克罗莱卡’的亲和性高于‘豆果’,‘克罗莱卡’与‘豆果’的亲和性高于‘佛奥’,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与‘豆果’亲和性较强的品种为‘城固32’和‘贝拉特’,与‘克罗莱卡’亲和性较强的品种为‘尖叶卡林’、‘城固32’、‘鄂植8号’、‘贝拉特’和‘科拉蒂’。在自交亲和性研究中,坐果率调查和父本分析结果均表明‘克罗莱卡’和‘豆果’是自交不亲和的。同时,父本分析结果也表明,10个试验品种均为自交不亲和。(8)品种间适配性有差异,正反交均适配的组合为:‘鄂植8号’3‘巴利亚’、‘鄂植8号’3‘克罗莱卡’、‘克罗莱卡’3‘科拉蒂’和‘克罗莱卡’3‘皮瓜尔’,这4个组合可以互为授粉树。正交适配的组合可以为建园时的品种配置提供依据,如当以‘豆果’为主栽品种时,可选择‘城固32’和‘贝拉特’作为最适授粉树,选择‘鄂植8号’和‘皮瓜尔’为一般授粉树。而多品种适配的组合,可以减少授粉树数目得到较高的坐果率,如当以‘九峰4号’、‘鄂植8号’和‘科拉蒂’作为主栽品种时,可选择‘克罗莱卡’或‘佛奥’作为最适授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