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组成的榕-榕小蜂共生体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共生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榕树为传粉榕小蜂提供繁育后代的栖身之所,传粉榕小蜂则为榕树传粉,二者彼此都无法离开对方而独立生存。榕-榕小蜂专性共生体系的上述特点使其成为人们研究生物协同进化的典型范例。鼎湖山地处我国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植物茂密,群落完整,广布十余种野生榕树,是研究榕-榕小蜂专性共生体系的理想场地。本研究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样地生长的6种榕树: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黄毛榕(Ficus esquiroliana Lévl.)、水同木(Ficus fistulosa Reinw.ex Bl.)、对叶榕(Ficus hispida Linn.)、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Bl.var.chlorocarpa(Benth.)King.)、变叶榕(Ficus variolosa Lindl.ex Benth.)为样本,从物候及繁殖生物学的角度对榕-榕小蜂专性共生体系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物候调查发现:观测期内样地的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则温暖湿润;受这种气候的影响,样地内榕树样株的花序生产停滞期较短,粗叶榕甚至能在整个观测期内始终维持花序的生产。微生境能对水同木及变叶榕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低温能够引起水同木样株的迅速死亡,光照不足也能够引起变叶榕样株花序生产的停滞。繁殖生物学调查发现:粗叶榕样株的花序生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株内及株间的不同步性;黄毛榕样株的花序生产株内同步性较高,株间同步性较差;水同木样株的花序生产株内同步性高,株间同步性差;对叶榕样株株内及株间的花序生产,同步性都较差;青果榕样株株内的花序生产较为同步,株间的花序生产则不同步;变叶榕样株株内花序生产的同步性较高,株间花序生产的同步性较低。果期形态比较显示:雌花期时,各种榕树样株的榕果形态存在一定差异,雌雄样株榕果形态的差异尤为明显。同种榕树不同样株之间(包括雌雄样株之间及同性样株之间)花序内雌花数量差异较为显著,雌雄样株之间花柱长度差异明显。雄花期时,各种榕树样株的榕果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样株的雄花期榕果,虫瘿数及榕小蜂孵化率差异明显。孵出榕小蜂的雌雄性别比在3~4之间。花后期时,各榕树样株的榕果形态存在一定差异,榕果的种子生产数量差异较明显。共生体系检测发现:在已采集到榕小蜂的三种榕树中,粗叶榕及水同木样株严格遵守“一对一”的高度专性共生规则,在其榕果内只发现了单一的传粉小蜂,即与粗叶榕共生的爪哇榕小蜂(Blastophaga javana Mayr.)和与水同木共生的狭缩榕小蜂(Ceratosolen constrictus Mayr.);但黄毛榕样株却不再遵循“一对一”的高度专性共生规则,在其榕果内同时发现了两种传粉小蜂,即与黄毛榕共生的黄毛榕小蜂(Blastophaga(V)esquirolianae Chen&Chou),以及原本与粗叶榕共生的爪哇榕小蜂(B.j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