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昭君故事的关键在于出塞,由于出塞,昭君不可避免地被牵扯到民族关系的问题之中.该文试图立足于昭君形象在文学、历史上的不断演变(包括咏昭君作品思想主题的演变和昭君形象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君故事的关键在于出塞,由于出塞,昭君不可避免地被牵扯到民族关系的问题之中.该文试图立足于昭君形象在文学、历史上的不断演变(包括咏昭君作品思想主题的演变和昭君形象悲剧主题的演变),来探究在昭君形象的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首先是文人对昭君"和亲"的评价.文人对"和亲"政策大致持两种态度:清朝以前虽有文人对"和亲"持肯定态度,但主流是否定的;清朝文人则对"和亲"表示了根本的赞同.其次是昭君形象演变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既包括风俗习惯的冲突,也包括伦理道德的冲突.其中伦理道德的冲突又包括贞节观念及民族气节的冲突.再次是昭君形象演变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咏昭君作品中大量出现的"琵琶"意象所体现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观念的融合;二是咏昭君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青冢"意象所体现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对昭君命运的认同心理.
其他文献
首先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文学理论的是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钱杏邨,他把暴动视为艺术,认为那种强盗、游侠式的暴动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通观丁玲的作品,以暴动为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需要在建构“史”的基础上挖掘其内在的主体精神,从而既形成理论研究的新的框架体系,保持本土文论的哲学品格和话语特色;又能借助于
从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尽管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小说创作已受到批评界、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代表了作家艺术思维和叙事特征的神秘叙事问题,还缺
受过传统入世思想和西方科学思想教育的宗白华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思想中的一个根本理念。而作为从传统迷雾中走出的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白华先生,其人生
张觉先生研究《韩非子》多年,《韩非子校疏》是他毕生心血所在。该书对《韩非子》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精审的校注,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韩
唐传奇与六朝小说相比,“演进之迹甚明”;而紧承其后的宋代文言小说与之相比,不仅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艺术成就也相去甚远。其原因主要在于著述和创作两种不同的述作观影响所
人文精神是举世瞩目的一个热点论题。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和承载物——作家和文学,他们在人文精神的创造、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文学正是在人文精神的闪烁光耀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