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种植体周围炎的beagle犬动物模型上,接种外源性S.s,观察种植体周围炎临床指标的变化,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其龈下菌群变化的情况,探索通过接种外源性S.s是否改变种植体周龈下菌群的构成,从而寻找一种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新途径。[方法]将已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四只beagle犬上的7枚种植体完全随机分组为A、B、C、D组。A组:空白组,不进行任何治疗;B组:采用树脂刮治器对种植体周,用牙周刮治器对其它牙齿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C组:采用树脂刮治器对种植体周,用牙周刮治器对其它牙齿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且在洁治后当天接种外源性S.s一次;D组:采用树脂刮治器对种植体周,用牙周刮治器对其它牙齿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且在洁治后当天以及第1、2、4周分别接种外源性S.s一次。各组分别于基线,第1、2、4、6、8、12周进行PD、BOP、 mGI、松动度以及种植体周骨丧失量等临床指标的检测,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s、F.n、P.g、P.i所占比例。[结果]1.接种外源性S.s对beagle犬种植体周围炎临床指标的影响基线时各组PD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各观察时间点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6,8,12周时B、C、D组PD较基线时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D组间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各组BOP均为100%,1,2,4,6,8,12周时A、B组间B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C、D组BOP较基线时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12周时D组较B组BOP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发现第4、8、12周B、C、D组mGl指数较基线时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种植体松动度及根尖片骨高度在各观察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2.接种外源性S.s对beagle犬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影响基线时各组间S.s所占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s在各观测时间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后1、2、4、8周B、C、D组S.s所占比例较基线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4、8、12周时B组S.s所占比例均较C、D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8、12周时D组S.s所占比例较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发现A、B组S.s所古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g、P.i、F.n所占比例基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各观测时间P.g、P.i、F.n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8周时B组P.g、P.i、F.n所占比例均较基线时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P.g、P.i、F.n所占比例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4、8、12周时C、D组P.g、P.i、F.n所占比例均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D组P.g、P.i、F.n所占比例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周基础治疗对beagle犬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指标PD.mGI均有改善,辅助应用外源性S.s能改善BOP:在未受载情况下种植体松动度未发生改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均未发生改变:外源性S.s可抑制种植体周F.n、P.g、P.i等可疑致病菌;种植体周基础治疗后12周,种植体周龈下菌群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重复接种外源性S.s较单次接种对种植体周的F.n、P.g、 P.i等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长,但单次接种作用持续时间尚不明确。重复接种外源性S.s可作为beagle犬种植体周围炎基础治疗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