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州地处太行东麓,南傍易水,西北临蔚州,东北通幽州,东南接雄、霸,西南接定州,是华北平原上的重要枢纽。其境内的黑卢堤、金陂关(紫荆关)、狼山砦及长城口等地皆为军事要隘。辽宋对峙时期,易州作为北宋领土的最北端对辽军南下及北宋伐辽、御辽都有重要军事意义,两国于此地战事频发。自五代开始,契丹辽朝便与中原各政权对易州进行数次争夺。阿保机统治时就对易州等地进行攻掠,并与李存勖集团及后唐政权在此地进行数次战争,但大都以失败告终;耶律德光时期,晋出帝石重贵不甘为契丹臣属,遂与其反目,易州等地成为两方交锋的主要战场,不久耶律德光灭晋建辽,易州为其攻占,然不久便弃州北退;953年易州复为契丹辽朝所据,其后959年周世宗北伐,又从辽朝手中将易州夺回。北宋立国后,辽宋于易州等地战争不断。宋太祖时期,辽军对易州进行了数次攻掠,但多为小规模军事冲突;宋太宗时期,辽宋经由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岐沟关之战、唐河之战等数次战役,易州皆为主要战场;989年辽军终于攻克易州,但两国围绕原易州遂城县等地仍进行了多次军事争衡,直至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辽宋战争结束。作为辽宋反复争夺的军事重镇,易州在辽宋战争中地位极其突出,其得失对两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易州是辽朝为数不多通过战争手段从北宋攻取的州城,攻取易州不仅在人口和经济等方面加强了辽朝的实力,也打通了南下攻宋的交通要道,同时巩固了辽朝南部边防;而丢失易州的北宋的军事防御能力受到削弱,加之两次北伐战败的巨大损失,北宋只得逐渐改变御辽方略。易州之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北宋的战略进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