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苏样区土地利用与水体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经济压力对环境的影响,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河南省与江苏省作为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典型省份,其土地利用变化及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对比研究可为国家及区域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两个省份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作为研究区,旨在研究两地不同的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在本研究选择的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作为基础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其数量和质量同时亦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单一研究对象水体进一步尝试了多样性理论与地图比较概念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选择的各研究区做数据处理,建立地理数据库。利用相关软件建立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库,包括各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汇总等。在选择的研究区基础上,对中、东部地区的典型样区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区耕地面积均有减少,东部相对于中部城市更为明显。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等级较高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差异性逐渐减小,比如郑州市和南京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差距由研究时期①—②的-26.53%变为研究时期②—③的+4.35%,而行政等级较低的一些小城市或县域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间的差距在短时期内明显增大,比如原阳县和如皋市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研究时期①—②的-39.62%变为研究时期②—③的-423.13%,初步推断可能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潜力有关;同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仅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而且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政府政策、所处自然环境等。在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水体为单一研究对象,应用多样性理论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理论可以应用于水体的空间分布研究中,并得到水体空间分布的相关信息。但应该注意,当研究区的面积较大时,如本次研究中的省会城市与主要城市,应该选择适中的网格大小,如研究中的2×2km2、4×4km2;当研究区面积较小且研究对象零星分布时,例如如皋市,其水体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原因可能是由于针对面积较小的研究区域,本研究中选择的网格大小有一定区间,精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基于网格的水体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尝试将网格应用于地图相似度中,以解决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图比较在水体空间分布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受原始数据的限制(如缺少研究区行政区划图),造成在地图表达时,表达效果没有达到最好。但和以往的检测手段相比较,该方法可将水体的空间分布变化过程以地图的形式显示,使整个过程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体、明显。
其他文献
  综合评价对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治水思路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注重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重的思想转变,由传统水利向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米仓山西端的蟠冢山,流经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地区,于白河县流入湖北省境内,在武汉市汉口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67km,流域面积约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