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大报《我是歌手》的框架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198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2013年制播的一档歌手音乐对决电视节目,与以往电视节目的影响力不同,《我是歌手》不仅在大陆地区获得超高收视率,而且引发了我国台湾地区民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讨论。  文章选取了我国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四份报纸《联合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自由时报》共计394份样本,运用框架理论相关原理,从刊载时间、文本类型、刊载版面、主题类型、消息来源、节目认知态度等方面,对四大报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展现《我是歌手》议题在台湾的发展,构建四大报对《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报道全景。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台湾四大报纸遵循的六大报道框架:“参与框架”“竞赛框架”“工具框架”“侵略框架”“审视框架”“反思框架”,并借助具体文本实例加以佐证。  研究认为,台湾四大报对《我是歌手》的报道中展现了台湾各界的热议,凸显了这档节目的成功。《我是歌手》不仅引起了台湾民众对节目本身的热烈讨论,而且演变生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议题,成为了台湾各界竞相表态的社会公共事件。台湾媒体对《我是歌手》的报道遵循了多元的报道框架结构,对《我是歌手》这档节目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在报道中着重关注了台湾歌手的表现,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时,强调了台湾优势与台湾主体,背后隐藏着大陆和台湾较为明显的身份区隔。《我是歌手》能够引发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讨论,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潜能,海峡两岸加强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文章试图以微观的台湾媒体对《我是歌手》的报道文本入手,以两岸文化所呈现的差异与碰撞结尾,弥补目前两岸文化议题上讨论与思索的空白。文章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理论探讨与文献综述,第三章为研究方法,第四章为量化分析,第五章为质化分析,第六章为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文化遗产传播自生自长的状态已经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单凭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的单打独斗远远不能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传
本文以李宇春粉丝制作的电子杂志《LEE周刊》为例,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手段,通过对粉丝叙事的叙事主体、叙事声音、叙事模式的分析,考察粉丝由被动的受述者转变为主动的叙述者
期刊
期刊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可避免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摩擦,遭遇被忽视或者被拒绝的社会排斥现象。当遭遇社会排斥后,人们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导致人们的
都市报的创刊,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报种的出现。口语化、故事化、市场性都形成了都市报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报以蓬勃之力驰骋在报业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添了浓重的一笔。虽然都市报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将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作当前报业发展境况的一个注脚似乎并无不妥。面对互联网信息产业大潮的冲击、新闻制作和传播的变革、人们阅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