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慧明是继汤亭亭和谭恩美之后又一个成功的华裔美国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骨》发表于1993年。伍慧明的《骨》以梁家大女儿莱拉的视角,将寻找二女儿安娜之死作为线索,讲述了梁家在美国经历了种种挫折后,父亲利昂和母亲“妈”之间的破碎关系,以及莱拉、安娜和尼娜这三姐妹面对中美两种文化碰撞时,努力寻找自身身份的不同历程。 本篇论文主要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梁家三姐妹莱拉、安娜和尼娜如何运用“混杂”、“文化翻译”等策略在杂糅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环境中寻找适合她们的身份。 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描写了《骨》中三姐妹在美国遭遇身份危机。而这一危机源于早期华裔美国移民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们被美国白人视为“黄祸”,并且在《排华法案》颁布之后,失去了和远在中国的亲人团聚的机会,永远地留在了美国。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如莱拉,安娜和尼娜,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美国自由主义的双重影响,在他们追寻身份的道路上出现了危机。在第二章中,安娜—作为“中间的女儿”,在这个“混杂的”环境下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主体性”。她在面对中国传统父权和美国自由主义时,她受困于到底是服从父母的安排还是继续她与奥斯瓦尔多之间的恋爱关系。最后她选择了即不服从父母安排,也不继续追寻真爱,将自杀作为协调两种文化的方式。接下来的一章分析了小女儿尼娜寻求流动身份的过程。她从小偏向于吸收美国主流价值观,拒绝任何中国传统,最后还为了逃避家中的种种悲惨境遇将自己放逐到了纽约。但是放逐并没有让她安心,最后她选择做一个从美国带团到中国的导游来消解她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她的流动身份。最后一章主要描写大女儿莱拉寻求兼容并蓄的华裔美国人身份的过程。她在梁家帮助其父母沟通;在工作上帮助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这样“居间的”状态让莱拉成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翻译者,并在父亲利昂和男友梅森的影响下成功协调了两种文化在她身上所产生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