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犹如一阵飓风刮过了沉寂已久的散文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作品发行量之大,引起的议论之广,褒贬反差之大,批评角度之多,在近代散文史上实属罕见。《文化苦旅》发表之初,喝采声不绝于耳。然而,从1995年起,对《文化苦旅》的评价出现了大幅度的悖反,由指出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学术硬伤”为发端,批评《文化苦旅》的文章不断出现,随着余秋雨新作的推出,以及他表现出对批评强烈拒斥的姿态,批评也在累积、升级,最终演变成持续十几年的批评攻防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苦旅》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它仍然取得了当代散文史上难以复制的巨大轰动性成功,这不能不得益于散文文本洋溢出的令读者不可抗拒的美学魅力,笔者希望可以较为全面地探究余秋雨散文引起轰动的美学秘密,将运用接受美学、心理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对《文化苦旅》进行审美解读,将从形象主体、文化意蕴、文本形式三个方面探究《文化苦旅》的独特魅力。一旦人的精神、理念、情感从认识转化成一种语言的书面存在方式,在文体中就能够显示作家主体的生命形态。从学界突入散文界的余秋雨,带给散文的正是一种激活着的生命状态。《文化苦旅》的形象主体首先是一位探索的远行者,他拥有着行走天涯的人生情怀、对人文山水的亲切感悟、访古寻根的价值取向;其次他是一位激昂的抒情者,有着高扬的生命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潜在的精英意识;再次他是一位深沉的思考者,拥有着善思的灵心、文化的视角和精辟的识见。作为文化散文的开山之作,《文化苦旅》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健全文化人格的追寻。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主要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与立场上,将现代理性融注其中,加之以世界眼光与全球意识,对中国某些历史与文化现象进行了解读。荣格的人格理论对余秋雨的影响非常深刻,现代人本思想与上海的地域人格文化也一起影响到了他理想的健全文化人格。形式是内容的外衣,《文化苦旅》的文本表达犹如一件时而华丽又时而素雅的外衣,与其思想的内涵相得益彰,使得文本“淡妆浓抹总相宜”。它融合了多种语言技巧,丰富的修辞格、语言的陌生化与结尾的点睛短句,都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它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都很有特色,文中多处艺术性的“比”也为文本增光添彩;它借鉴了多种文体技巧,成功地化用了戏剧、小说、演讲辞、诗歌等体裁的技巧,使得散文文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种对框范的超越。《文化苦旅》取得的成就在20世纪末的散文文坛是无可比拟的,它以独特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反思触动了国人追寻民族与文化之根的神经,又以开创性的实践突破了文体的樊篱,掀起了“文化大散文热”,堪称是一座“思与艺的道场”。但是,即使撇开那些确实存在的一些“硬伤”,它仍然存在着许多可指摘之处。看来,在“思与艺的道场”里,必须要不断精进,才能永远超越平庸!文人一旦踏上了文化之旅,就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身心俱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