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被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或安慰剂的治疗。对于一般临床试验,试验过程中研究者对受试者随访,记录受试者的基线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及疗效评价数据等,试验结束后对受试者的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或符合方案分析,评价试验药与对照药或安慰剂的疗效差异。但在进行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时,由于周期比较长,研究者考虑研究风险和伦理学原则等因素,常不同于一般设计,往往会增加期中分析。根据期中分析结果,受试者可以因无效提前退出试验或转到试验组接受试验药治疗。这种设计称之为单向交叉设计或单向转组设计。单向交叉设计常用于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对于这类设计的数据传统的分析方法有意向性分析、符合方案分析等。传统方法分析单向交叉数据过于死板,可能会产生偏倚。Robins与Rotnitzky提出逆概率删失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Censoring weighted Method,IPCW)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校正由于受试者出现转组而产生的偏倚。IPCW法的应用原理是通过收集受试者的基线数据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标识疾病严重程度的检查指标等数据资料,计算每个访视周期的权重,以此权重对受试者的访视时间加权,构建一个相当于未出现转组的虚拟数据集,进而对该数据集进行Cox回归分析计算风险比并进行假设检验,比较试验药与阳性对照药或安慰剂的优劣。目前IPCW法已经应用于欧洲某些新药临床试验的补充统计分析,但尚未应用于国内临床试验,有必要基于国内临床试验的特点对IPCW的统计性质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本课题通过Monte Carlo模拟对比研究了IPCW法与删失处理法(符合方案分析的一种方法,Censored法)及意向性分析法(Intention to treat,ITT法)在不同风险比下,检验效能的差异;比较了假设风险比为1时,三种方法Ⅰ类错误率的差异。并考虑受试者发生转组的时间,对比研究了不同转组时间下三种方法检验效能和Ⅰ类错误率的差异,探索了IPCW法在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条件。具体模拟研究内容如下:1.模拟比较了假设风险比为0.6、0.7、0.8、0.9四种情况下,随样本量增加,IPCW法、ITT法和Censored法处理单向交叉设计生存资料数据的检验效能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Censored法虽然能达到较高的检验效能,但会高估试验药的疗效,偏离实际药物疗效,不适用于单向交叉设计数据分析。IPCW法检验效能高于ITT法,这两种方法检验效能之间存在差别,且随着两组药物疗效相差越小,检验效能差别越大。当两组疗效相差较大时,ITT法检验效能较高,考虑到IPCW法计算较为复杂,且若计算权重时变量纳入不完全时会产生偏倚,此时可选用ITT法。若试验药与对照药疗效相差不大,IPCW法检验效能高于ITT法,节省一定的样本量,且两组疗效越接近IPCW法节省的样本量越多。此时可选用IPCW法分析,缩短整个试验的研究时间。模拟比较了假设对照组与试验组中位生存期相等时,随样本量增加三种方法Ⅰ类错误率的差异和变化趋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样本量的增加IPCW法与ITT法均能控制Ⅰ类错误率在0.05左右波动,而Censored法Ⅰ类错误率较高且随样本量的增加而增大。综上,IPCW法检验效能高于ITT法且对Ⅰ类错误率的控制较好,是处理受试者单向交叉数据的较好的统计方法。2.模拟比较了对照组发生转组的时间不同时,IPCW法、ITT法和Censored法处理单向交叉设计生存资料数据的检验效能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受试者发生转组的时间越早,IPCW法检验效能越高。在不同转组时间下,IPCW法检验效能均高于ITT法。模拟比较了对照组发生转组的时间不同时,三种方法Ⅰ类错误率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对照组受试者转组时间的提前,IPCW法的Ⅰ类错误率增大。当受试者发生转组的时间早于中位生存期时,Ⅰ类错误率较高,转组时间大于中位生存期时,Ⅰ类错误率控制较好。受试者发生转组的时间较早时,其随访时间较短且记录应用IPCW法时所需的受试者数据较少,计算权重所需信息收集不全,计算权重的结果偏差较大,因此无法正确评价试验药与对照药疗效的差异。综合两次模拟实验结果可知,当受试者接受较长随访时间后再出现转组,应用IPCW法分析此类单向交叉数据数据可以较好的控制偏倚。